嗨!你来啦,我是瑾辰,谢谢你来看我~~❤️
弘一法师说:
“一念执着,万般皆苦,一念放下,便是重生。”
执着是痛苦的根源,放下是解脱的关键,心态决定了状态。
越长大越发现,我们的人生,很多痛苦根本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自己和自己 “死磕” 出来的。
如:为了一段早已变质的关系,卑微讨好,明明委屈到深夜流泪,却还在纠结 “为什么他不能像以前一样对我”;
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拼尽全力到身心俱疲,哪怕知道方向不对,也舍不得停下,总觉得 “再坚持一下说不定就成了”;
为了别人一句无心的评价,反复揣摩,自我怀疑,把别人的看法当成衡量自己的标尺,活得小心翼翼。
其实,困住我们的从来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心中的 “执念”。
而破解这一切内耗的顶级心法,只有 4 个字:我不要了。
当你敢于对不属于自己的人和事说 “我不要了”,就会发现,那些压得你喘不过气的烦恼,那些让你辗转难眠的纠结,都会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01.
接受:
与 “必须完美” 和解,不再困在他人眼光里
《被讨厌的勇气》中说:
“与其花力气让所有人喜欢,不如承认总有人讨厌我才是常态。”
我们总以为 “被所有人喜欢” 才是正确的人生状态,总在为了迎合别人而不断委屈自己,可最后却发现,越是强求,越容易在别人的眼光里迷失自己,陷入无尽的内耗。
作家李诞刚踏入脱口秀行业时,他曾陷入严重的讨好型内耗。
为了让观众认可自己,他强迫自己每天构思十个段子,哪怕灵感枯竭,也要硬凑;
当前辈质疑他时,他会立刻推翻自己的创作风格,从而转而模仿他人眼中更高级的表达,甚至在节目中被观众起哄不够好笑时,他会反复回看录像,苛问自己为什么不能让所有人满意。
那段时间他被失眠和焦虑缠上,明明作品越来越多,但却越来越找不到创作的快乐。
直到他在采访中坦言:“我最怕打开评论区,既想看到赞美,又怕撞见差评,每天都在被喜欢和被讨厌的夹缝里挣扎。”
他对全员认可的这种执念,让他把别人的评价当成了自己的课题。
在他停更节目重新写作的半年里,他放下了必须被所有人喜欢的执念,反而活得越发松弛。
李诞曾在《奇葩说》提到“不值得为别人的看法难过,人生不需要观众打分”。
讨所有人喜欢的代价,是彻底失去自己。
承认有人讨厌我,反而能守住真正的自己。

02.
放弃:
敢对 “消耗的人和事” 说 “不要”,才是真清醒
罗翔老师曾多次在普法视频和演讲中强调 :
“人要接受事与愿违,不要对未得到的事物抱有过度执念”。
跟自己说:我不要了。
学会放弃,是件很厉害的事。
主动切断那些不断消耗你情绪的关系,放下心里那股明知不可为却偏要纠缠的不甘心,释怀那些拼尽全力却始终无法拥有的东西,也丢掉那些脱离现实、只会拖累你脚步的幻想。
2020年,由于罗翔在微博发了一条感悟:“要珍惜德行,却不要成为荣誉的奴隶,因为前者是永恒的,后者却很快会消失。”
这本是一条读后感,却因发布时机恰好与钟南山等抗疫英雄接受国家荣誉表彰时间重合,被部分网友过度解读曲解为“影射英雄、讽刺荣誉”。
误解迅速发酵,网络上出现了大量尖锐的指责,有人质疑他不配称老师,甚至用侮辱性的词汇攻击他的人格。
虽然罗翔紧急解释这与表彰大会无关,但情绪上头的网友并不买账,谩骂与攻击持续升级,将他推向了舆论的漩涡。
在持续地网曝与误解中,罗翔选择以退网践行“我不要了”的抉择,他放弃了对全网认同的执念,放弃了被虚名绑架的生活,也放弃了与无理指责的纠缠。
在后来的《十三邀》采访中,他曾坦言对那些误解早已放下看淡。
与其在错误的人和事上消耗自己,不如勇敢地说一句 “我不要了”。
“放弃” 不是失去,而是另一种获得。
它让你摆脱那些不必要的负担,腾出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03.
写在最后
不要了,是清醒后的大彻大悟。
凡是你想控制的,其实都控制了你。
就像《卧虎藏龙》中的那句台词:
“当你握紧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当你打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放弃错的,才能遇见对的。
那些让你痛苦的东西,本就是幻象。
当你放下某个不属于你的人、放弃某段消耗你的事,其实只是放下了一个包袱。
当你本自具足,真正爱自己时,你会发现,那些曾经以为离不开的,不能割舍的,其实都可以放下。
不要了,那些让你委屈的关系;不要了,那些让你疲惫的追求;不要了,那些让你内耗的执念。
当你放下执念,学会接受,敢于放弃,就会发现,原来人生可以如此轻松自在。
点个【在看】,愿你挣脱执念的枷锁,活得通透,过得自在,在放下的那一刻,遇见全新的自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