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刚宣布印度将停购俄油,次日就遭新德里官方打脸。面对美国关税威胁,印度为何突然挺直腰杆,敢与华盛顿硬碰硬?
8月一开始,特朗普就信心满满地宣称印度已屈服于美国压力,将停止购买俄油。然而这一表态很快被《纽约时报》打脸。该报援引印度官员说法称,新德里方面根本不吃这一套,将继续维持与俄罗斯的石油贸易。
【印度称将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
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兰迪尔·贾伊斯瓦尔的回应更是直截了当。他强调印俄关系是“稳定且久经考验的伙伴关系”,印度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基于自身利益考量,不会受第三方摆布。这番表态无异于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抽在特朗普脸上”。
这场外交风波暴露出美印关系的深层次矛盾。特朗普为推行“美国优先”政策,不惜对传统盟友印度下重手。
他不仅威胁对印度商品加征25%关税,还恶语相向,将印度与俄罗斯并称为“死亡经济体”。这种赤裸裸的羞辱,让一向以“世界最大民主国家”自居的印度颜面尽失。
面对美方压力,印度总理莫迪罕见地予以回击。他在公开讲话中强调印度即将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呼吁民众支持国货。这番表态虽然含蓄,但明显是针对特朗普“死亡经济体”论调的隔空反驳。
【特朗普称印度为“死亡经济体”】
要知道,印度坚持购买俄罗斯石油有其现实考量。作为全球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印度40%的石油供应曾依赖俄罗斯折扣原油。
突然中断进口将直接冲击印度能源安全和经济稳定。更何况,俄印能源合作已形成长期稳定的供应链,绝非政治压力能够轻易切断。
而特朗普政府对印度的施压手段可谓简单粗暴。除放话要加征关税进行威胁之外,美国财长贝森特还公然,对印度的国际地位加以贬低。
这种赤裸裸的霸凌行为,不仅伤害了印度的民族自尊,也暴露出美国外交的傲慢本质。印度的强硬回应,某种程度上是对这种霸凌的正当反击。
【印度否认将采购F-35战机】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此次立场比以往更为坚定。在F-35战机采购问题上,印度外交部更是直接推翻了此前,美印联合声明中的相关表述,强调仅是“意向”而非承诺。这种公开打脸美国的行为,在印度外交史上实属罕见。
分析人士指出,印度此次强硬表态背后有多重考量。一方面,国内民众的舆论压力极为沉重,倘若莫迪政府在主权问题上有所退让,必将承受重大的政治风险。
另一方面,特朗普对巴基斯坦的突然示好,也让印度感到被背叛。更重要的是,印度不愿被视为可以随意摆布的小国,坚持能源自主是其彰显大国地位的重要方式。
【印度需要为后续谈判留有余地】
然而,印度真能顶住美国压力到底吗?现实情况可能并不乐观。虽然印度在言辞上表现强硬,但在实际行动上仍显谨慎。印度并未像中国那样明确宣布反制措施,而是采取“说硬话、做软事”的策略,既维护面子,又为后续谈判留有余地。
美印这场博弈折射出国际关系中的深层变化。特朗普政府那套已经不管用,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说“不”。从欧盟到印度,从日本到韩国,美国的传统盟友都在以不同方式,抵制“美国优先”的霸凌做法。
对印度而言,这场危机也是检验其“战略自主”成色的试金石。长期以来,印度游走于美俄之间,试图左右逢源。
但当美国逼迫其选边站时,新德里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选择。印度最终选择坚持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既出于实际利益考量,也是对其外交原则的捍卫。
【美印关系或进入一段困难时期】
从更宏观视角看,美印这场较量反映了多极化世界的复杂博弈。美国再难像过去那样单方面发号施令,而新兴大国也不再甘当附庸。印度虽然实力不及中国,但在维护核心利益方面,也展现出一定的韧性。
展望未来,美印关系可能进入一段困难时期。特朗普政府的极限施压策略适得其反,不仅未能迫使印度就范,反而可能将新德里进一步推向莫斯科。这种地缘政治上的“回旋镖效应”,正是单边主义外交的典型恶果。
对国际社会而言,印度的坚持具有重要象征意义。它表明,当越来越多的国家勇于捍卫自身利益时,美国的霸凌手段将越来越难以奏效。这或许正是全球化新时代的一个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