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音初萌:贫寒岁月里的曲艺火种
杨志立与河洛大鼓的缘分,始于童年最朴素的热爱。1962 年春,他出生在登封市颍阳镇杨岭村的一个普通家庭,彼时家中条件艰苦,父母靠着粗糙却勤劳的双手拉扯五个儿女,却仍咬牙省吃俭用,供他读完了高中。这份深沉的爱,成了他日后逐梦路上最温暖的支撑,多年后他仍感慨:“我现在获得的一切,都是父母教育的结果。”
小学五年级时,杨志立的作文天赋与对曲艺的兴趣被老师发现,一句句鼓励的话语,在他心中种下了曲艺的种子。他记忆力过人,课本里的优美词句、街头巷尾听到的曲艺台词,他都能倒背如流。13 岁那年,他鼓起勇气向《登封文艺》投稿,没想到第一次尝试便成功发表,这份惊喜让他更加坚定了对文字与曲艺的热爱。到了高中二年级,他开始发表曲艺作品,每年学校联欢,他都是大家不约而同推举的表演者 —— 能创作、会演出的 “文艺范”,成了这个贫困家庭孩子最引以为傲的光芒。
鼓韵难断:打工生涯里的坚守微光
1979 年高中毕业后,为贴补家用,17 岁的杨志立背起行囊,来到登封宣化镇铝矿打工。矿井下的劳作繁重而枯燥,每天面对的是漆黑的巷道与沉重的矿石,但他心中的曲艺梦从未熄灭。做工时,他会哼着河洛大鼓的调子给自己打气;休息时,他便给工友们说唱几段,用熟悉的鼓点驱散疲惫。渐渐地,他的表演成了矿上的 “固定节目”—— 每逢刮风下雨无法上工,矿领导就会安排他为大家演出,即便没有乐器伴奏,他依旧唱得投入、演得认真。
为了让演出更贴近工友们的生活,杨志立开始结合矿工的工作场景创作新内容。他把矿工的辛苦、工友间的情谊,都写进唱词里,用质朴的语言与真挚的情感,唱出大家的心声。每次演出结束后,矿领导总会破例多给他记一个工,这份认可,像一束微光,照亮了他艰难的打工岁月。“那时候苦,但只要一开口唱,就觉得浑身都有劲儿。” 多年后回忆起这段时光,杨志立仍历历在目。
鼓艺绽放:非遗路上的突破与荣光
时光荏苒,杨志立对河洛大鼓的坚守,终于在岁月中迎来了绽放的时刻。2007 年,他在登封市区买了房,闲暇时总爱到公园散步,看到有人拉弦子、敲鼓,便忍不住上前跟着说唱几段。没想到,他的表演赢得了大家的认可,有人主动提出为他伴奏,从此,到公园说唱成了他每天雷打不动的 “工作”,也让他的技艺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愈发精湛。
2009 年,是杨志立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被登封市文化馆推举为曲艺团团长,从此扛起了 “送文化下乡” 的大旗。无论寒冬酷暑,只要有演出需求,他随叫随到,从不计较报酬。一次接到去山区敬老院演出的通知,刚出登封便遇上大雪,天寒路滑车辆难行,他和团队就推着车徒步前进。当看到老人们早已在敬老院门口翘首等候时,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感动。也是在这一年,登封电视台 “为我喝彩” 栏目为业余演员搭建平台,在老师郝宗善的鼓励与支持下,从未上过电视的他克服胆怯,在 20 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成功登上电视荧屏。这次亮相,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位热爱河洛大鼓的传承人,也让他更加自信地拥抱自己的艺术梦想。
2020 年,杨志立的艺术生涯再添新章。这一年 8 月,他作为登封唯一代表,前往南阳艺术学校参加为期一个月的河南省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并于 8 月 31 日顺利结业。仅过了一个多月,10 月 6 日,他便因表现突出被邀请以《河洛大鼓》专家的身份,为第二期学员授课。河南电视台第九频道特意对这次授课进行跟踪拍摄,累计时长达到 320 分钟,将他传授技艺的珍贵画面完整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看到了这位非遗传承人的专业与热忱。2025年,他经过现场采访与问卷调查的严格评估,他被专业技术人才协会正式聘为曲艺《河洛大鼓》专业首席专家,这份荣誉,是对他数十年艺术造诣的最高肯定。此外,2020 年与 2024 年,他还先后荣获登封市级、郑州市级优秀传承人称号,双重荣誉加身,彰显出他在地方非遗传承领域的核心地位。
鼓声新传:创新探索里的传承担当
作为河洛大鼓的传承人,杨志立深知,传统艺术要想活下去、火起来,不仅要坚守本质,更要勇于创新。2017 年,登封 “嵩山不一般” 酒店的老板贺占有,想以 “大禹文化” 为主题打造特色饮食服务,经人推荐找到了杨志立。他结合酒店主题,专门创作了《禹王转世》,演出后大获成功。此后,他又围绕党的政策、社会热点,创作了《雪中送炭》等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登封文学》《河南曲艺》等刊物发表,还被搬上酒店舞台,让食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河洛大鼓的魅力。
2019 年,杨志立被郑州市文广旅局命名为河洛大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21 年,他在 “嵩山不一般” 酒店成立河洛大鼓传习所,还与徒弟共同创办 “登封市杨桂娟曲艺创作演出公司”,广收弟子。在传习所里,他耐心地教徒弟们打板、击鼓、唱词,把自己几十年的技艺与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下去。他常对徒弟们说:“河洛大鼓是咱的根,你们要好好学、好好传,让这鼓声一直响下去。” 而他自己也始终践行着这份传承使命,2024 年,他的心血结晶 —— 二十余万字的短篇、中篇、长篇河洛大鼓集锦《包公案》,由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这部作品集纳了他多年的创作精华,既是对自己艺术生涯的总结,也为河洛大鼓的传承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资料,让这门古老艺术有了更坚实的传承载体。
鼓魂永续:半生坚守里的传奇回响
从贫困童年的曲艺萌芽,到打工岁月的坚守,再到成为行业首席专家与非遗传承人,杨志立的半生,都与河洛大鼓紧密相连。他创作的作品超过百篇,其中《诚信无价》《一散千金》《赠枪》《法官轶事》等在行业内广受好评;他每年演出超 700 场,足迹遍布豫西十几个县市,把河洛大鼓的声音带到了千家万户;他两次荣获市级优秀传承人称号,被聘为行业首席专家,更在赛事中 “逢赛必赢”,用实力赢得了行业与观众的双重认可。
杨志立的人生,是一部用鼓点写就的传奇。他以热爱对抗考验,以坚守深耕艺术,以创新延续传承,更用一部《包公案》为河洛大鼓的未来铺路。他就像一面旗帜,矗立在登封的嵩山脚下,用自己的半生坚守,告诉世人:传统艺术从未远去,只要有像他这样的坚守者,鼓声就会永续,传奇就会继续,河洛大鼓这颗非遗明珠,也必将在新时代的光芒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闫洧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