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三国历史,有的是被自己蠢死的,有的是被鼠辈害死的,有的是实力不济被干掉的,但是号称江东小霸王的孙策却是实实在在的把自己给作死的!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把孙策说成是仁义之师其实就是在胡说八道,就特么跟金庸那货能把汉奸吴六奇写成侠义之士一样!说是孙策死于意外,但是如果结合当时的背景看,孙策其实死的一点都不冤,因为只要江东的世家大族同仇敌忾,那哪怕这个江东小霸王的武力值再高也不可能逃出生天!
那孙策怎么就把江东士族得罪的死死的呢?我们先要回到公元200年的那天,当时年仅二十六岁的江东霸主孙策,正纵马追逐一头大鹿。骏马飞驰,将他的护卫远远甩在身后。忽然,树林中闪出三人,持枪带弓,直面孙策。
孙策勒马喝问:“汝等何人?”对方答:“乃韩当军士也,在此射鹿。”
孙策刚举辔欲行,一人拈枪便刺向他的左腿。孙策大惊,急取佩剑迎战,不料剑刃脱落,只剩剑柄在手。紧接着,一支毒箭破空而来,正中他的面颊。孙策反应迅速,立即拔下面上箭矢,取弓回射,一人应弦而倒。但另外两人举枪向孙策乱刺,大叫:“我等是许贡家客,特来为主人报仇!”

此时的孙策,除了弓之外别无器械,只能且拒且走。然而对方死战不退,孙策身被数枪,坐骑也受了伤。正当危急关头,程普引数骑赶到。孙策大叫:“杀贼!”程普与众护卫一齐上前,将两名刺客砍为肉泥。此时孙策已血流满面,伤势严重。众人割袍裹伤,将他救回吴会养病,不过最后因为伤势过重,留下遗言后就嗝屁着凉了!
可是丹徒山是孙策驻军的地方,他在此调兵遣将,准备趁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之机,突袭许昌,迎取汉献帝。这里是军事重地,戒备森严,三个门客如何能轻易潜入?而且孙策打猎并非单枪匹马,他带着护卫队。只是他骑的骏马速度太快,将护卫甩在了身后。问题是,打猎路线不可能提前规划,猎物不会按人的计划逃跑,刺客又如何精准预判孙策的路线,并卡在护卫到达前的短暂空档实施刺杀?
更值得注意的是,三名刺客冒充韩当部下时,孙策起初并未生疑。这说明对方很可能穿着韩当军队的制服或使用制式武器,否则久经沙场的孙策不会轻易相信。这一切线索都指向一个结论——刺杀绝非三个家客凭一己之力所能策划,背后必定有内应配合。
要理解这场刺杀,必须回到孙策在江东的真实处境。现在不少人都觉得孙策是“江东救星”,带着周瑜横扫六郡,给老百姓带来了安定。可当时的江东人压根不这么看,因为孙策打江东那会儿,根本不是“自己人”,而是袁术的“打手”。公元195年孙策借兵渡江的时候,袁术还是他的主公,而袁术在当时是什么名声?抢地盘、抗朝廷,连老交情陈登的父亲都要写绝交信骂他“反贼”,吴郡陆家的族长陆康更是直接举兵跟袁术对着干。

更关键的是,江东当时有朝廷正经任命的刺史刘繇,还是皇亲国戚,法理上就是江东的当家人。孙策带着袁术的兵杀过来,在江东士族眼里,跟强盗进村没区别。按说老乡见老乡该两眼泪汪汪,你看袁绍在豫州,郭嘉、荀彧这些豫州人全跟着他干,曹操回老家,陈群、钟繇也都来投奔,就连董卓,西凉老乡也抱团支持他。可孙策本是吴郡富春人,回自己老家却得靠“打”,从刘繇打到王朗,再到严白虎,一路全是硬仗,这本身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根本没人把他当自己人。
可是孙策偏偏还没意识到这点,反而觉得靠拳头就能解决一切。嘉兴的王氏、乌程的邹氏和钱氏,就因为不肯给他交粮草,直接被他灭了族,只有跟孙坚有旧的王晟保住了命,史书里明明白白写着“余咸族诛”。这可不是杀几个带头的,是连老弱妇孺都没放过,这种狠劲彻底把江东士族逼到了对立面。
要是说杀豪强是为了立威,那杀名士就是纯粹的自毁长城了。就说被孙策杀了的高岱,这哥们儿他爹高彪是汉朝的经学大师,汉灵帝特意让人把高彪的画像挂在东观,让天下学子照着学。孙策本来请高岱来讲《左传》,结果黑中介做怪,两边说谎话,对高岱说孙策讨厌比他聪明的人,你和他聊天就啥都不懂,一个劲说啊对对对就行了。然后中介对孙策说高岱这人心高气傲肯定不愿意理你,聊起天来肯定会敷衍你。结果两人一聊天,一切都在黑中介的预料之中,孙策一怒之下杀了这个名士说高岱看不起自己,当场就把人抓了。消息一传出去,为高岱求情的人从衙门门口排了好几里地,可孙策不光没心软,反而更恼火,直接把高岱杀了。这一下,让整个江东的读书人都寒了心。

而会稽周氏的周昕死得更离谱。周昕本身是名士,就因为弟弟投靠了袁术的死对头袁绍,孙策就认定他是“敌人”,二话不说就砍了。要知道周昕早年还帮过曹操,在中原名士圈里很有面子,杀他等于是跟全天下的士人宣战。还有严白虎的弟弟严舆,明明是来谈判的,孙策却在酒桌上突然动手,这种背信弃义的事,让那些本来想依附投降于他的豪强也不敢再相信他。
最奇葩的是杀于吉。这老道在吴郡、会稽一带治病救人,攒下了几万信徒,连孙策的手下见了他都要下拜。可是孙策就瞅他不顺眼,说于吉“妖言惑众”,不管母亲吴夫人和众将怎么劝,非要把人砍了,还把头挂在闹市。结果老百姓根本不怕他,照样对着于吉的首级跪拜祈福,这时候孙策才发现,自己在江东早就没了民心,可他还是没当回事。
而许贡之死就是最后一根稻草。这位吴郡太守本来是朝廷命官,看不惯孙策的做派,偷偷给曹操写信,说孙策跟项羽一样勇猛,得召到京城软禁起来,不然迟早是祸患。结果信被孙策截了,他直接把许贡抓来给绞杀。可是孙策却没过脑子想想,许贡在江东经营多年,门生故吏遍地都是,杀了他等于捅了马蜂窝,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历史学者吕春盛在研究孙吴政权时指出,孙氏集团以淮泗集团为核心,与当地的江东大族和山越土著关系复杂。孙策起初并未充分认识到江东大族的实力,以为凭武力就能立足,对不服从者一概诛杀。
这种一味用强的政策,使得孙策树敌无数。刺杀孙策的三名刺客,很可能是山越族人。山越人是百越后裔,精于射箭这种远程进攻手段。作为山林中的猎手,他们擅长在山地环境中设伏。孙策虽骁勇,却更擅长近身作战。在远处遭遇神射手,即便勇猛如他,也难以躲避。

更关键的是,山越土著与江东大族长期在地方上有利害冲突,而孙氏政权后来采取的是“结合江东大族打击山越土著”的策略。这种族群政治的格局,在孙权时代才逐渐形成,但孙策时期已经埋下矛盾。所以想杀孙策的,肯定远不止三个家客。许贡门客不过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水下是成千上万对孙策统治不满的江东士族、山越势力。
不过孙策临死前总算想明白了。本来张昭他们都看好三弟孙翊接班,这孩子跟孙策一样勇猛,有“小霸王”的影子。可孙策咽气前突然改了主意,把印绶塞给了二弟孙权。他跟孙权说:“打仗争天下,你不如我;但用人保江东,我不如你。”这话藏着多少后悔——他终于知道,靠杀是守不住地盘的,江东的人心得靠笼络,不是靠吓唬。

后来孙权的做法也印证了这点。他一上台就停了杀戮,把顾雍、陆逊这些江东大族的人请出来当官,给他们实权和好处,这才把孙家的根基稳住。要是孙策没死,还接着跟士族硬刚,就算躲过了这三个门客,迟早也得栽在别人手里,说不定比董卓最后的下场还惨!
有人总说“孙策不死,三国必变”,可在我看来,他的死是必然的。二十多岁就打下江东六郡,确实是天纵奇才,但他不是霸王而是屠夫,根本没明白统治的根本是民心。丹徒山的那几刀,看着是门客的复仇,其实是江东人对他滥杀的一种审判。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