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银发浪潮袭来,餐饮业迎来结构性变革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2.8亿,占总人口的19.8%。预计到2035年,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这一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正重塑消费市场格局,“银发经济”成为不可忽视的增长点。
餐饮行业作为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首当其冲感受到这一变化。传统印象中,老年消费者节俭、不爱外出就餐的观念正在被打破。新一代银发族拥有更高的退休金、更开放的消费观念和更强烈的社交需求,他们不再是餐饮市场的“边缘群体”,而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消费力量。
海底捞此次拥抱“银发餐饮”并非偶然。随着其核心的年轻客群增长放缓,寻找新的增长点成为必然选择。而银发群体稳定的收入来源、非高峰时段的消费习惯,恰好能够弥补传统餐饮企业的时段性资源闲置问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02 破局银发经济:海底捞的“享老”战略实践
海底捞布局银发餐饮并非简单推出老年折扣,而是从产品、环境、服务进行全方位适老化改造。

在菜品设计上,海底捞推出了更符合老年人口味和健康需求的“银发套餐”,包含低盐、低糖、易消化的锅底和食材,同时保留美味属性。例如,开发了多种药食同源的养生锅底,如山药枸杞锅、茯苓红枣锅等,既满足健康需求,又不失火锅的乐趣。
在服务体验上,海底捞针对老年人特点提供了老花镜、放大码菜单、防滑垫等贴心物品,培训员工掌握基本的老年健康知识,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同时,海底捞还推出了“银发社交套餐”,组织专属的聚餐活动,满足老年人的社交需求,减轻孤独感。
在技术应用上,海底捞简化了点餐流程,提供子女远程预订和代付功能,解决了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同时,线下门店保留人工服务通道,确保技术不适应的老年顾客同样能享受便捷体验。
最值得关注的是,海底捞的银发战略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了“银发+家庭”的联动效应。老年人外出就餐往往有子女陪伴,适老化的餐饮环境同样吸引了注重家庭团聚的年轻消费者,形成了良性循环。
03Z世代赛道:流浪泡泡的“情绪价值”最大化
海底捞的银发尝试是餐饮行业细分赛道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不同维度上,餐饮品牌根据目标客群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了精准化布局。其中,流浪泡泡对Z世代群体的把握尤为典型,其近期举办的“次元狂欢·共赴热爱”嘉年华活动便是最佳例证。
场景营造:打造沉浸式“次元狂欢”体验
流浪泡泡创新地将餐饮体验与二次元文化、节日IP深度结合。例如,在武汉欢乐谷的嘉年华活动中,品牌打造了“万圣节+次元”双主题沉浸式街区,设置高颜值打卡点和“签绘次元墙”,满足Z世代的社交分享需求。主舞台活动设计环环相扣,由人气舞见以国风电音开场,百位Coser巡游、自由随舞环节打破观演界限,圈内顶级Coser的零距离互动则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特别设置的Mini烤肉补给站,让参与者“边吃边看随舞”,实现了味觉与视觉的双重满足,将传统节日成功转型为Z世代专属的“次元极乐夜”。

圈层互动:实现从精准触达到深度链接
流浪泡泡以“社群裂变—圈层互动—UGC传播”为核心抓手,构建营销闭环。活动前期,基于沉淀的超万名二次元用户画像,通过数据驱动进行精准邀约,预约到场率极高。活动中,保留宅舞随机挑战、Coser集邮等经典环节引发共鸣,同时增设“万圣主题Cosplay专区”等创新内容,满足Z世代对圈层认同与新鲜体验的双重需求。通过打卡集邮兑限定周边等机制,有效推动用户自发传播,形成强大的圈层效应。
情感共鸣:将消费行为升华为“社交货币”
流浪泡泡的策略核心在于为Z世代提供极致的“情绪价值”。其高颜值产品、沉浸式空间设计和充满网络文化元素的包装,让消费行为成为年轻人身份认同和社交表达的载体。这种策略使品牌在短视频和社交平台获得了天然传播优势,形成了低成本高效果的营销闭环。正如其品牌负责人所言,目标是与年轻人建立深层次情感连接,实现“年轻化不是迎合,而是共创”。
与海底捞服务银发族的逻辑类似,流浪泡泡对Z世代的把握并非简单的营销噱头,而是构建了一套从场景营造、圈层互动到情感共鸣的完整运营体系。
04结语:餐饮细分赛道的行业趋势
餐饮品牌深耕细分赛道,并非短期策略,而是对市场结构性变化的理性回应。人口结构变迁与消费需求分层,已使“通吃型”餐饮模式难以为继。海底捞转向银发客群,既是应对老龄化趋势的前瞻布局,也是对现有运营资源的优化配置;流浪泡泡锚定Z世代,则是基于对年轻消费力情绪价值与圈层认同的精准洞察。
然而,细分并非万能解药。过度聚焦可能导致市场规模受限,如何在“精准化”与“规模化”之间取得动态平衡,是品牌必须面对的课题。海底捞的“银发+”战略,实质是依托现有服务体系拓展增量市场,实现资源复用;流浪泡泡则以高浓度文化事件引爆圈层传播,在垂直领域中构建品牌壁垒,进而寻求破圈可能。
餐饮市场的未来,不属于“通才”,而属于那些能在精准定位与规模效应间找到平衡点的“专家型”品牌。唯有深刻理解细分背后的系统性逻辑,品牌才能在多元竞争中持续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