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这次真把自己玩进坑里了。 比斯开湾的海面还没平静,马克龙的脸已经先挂不住。
国庆那天,法国海军出动“德格拉斯”号护卫舰和“大西洋”号两栖攻击舰,在公海上拦下一艘名叫“博拉卡伊”的油轮。 一艘挂着贝宁国旗、装满11万吨俄罗斯乌拉尔原油的老船。 法国说它是俄罗斯“影子舰队”的一员。 理由是:船太旧、文件太乱、路线太神秘。 结果呢?没查出什么实质证据,只查出了两个被当场扣押的中国船员。
那一幕实在尴尬。 法国特种部队坐着直升机从天而降,气势汹汹登船。 船长拿不出文件,语言不通,沟通卡壳。 法国军人掏出枪吼,海面上风声比对话声还大。 这一幕要是拍成新闻片,观众只会以为又是某部反海盗大片。 问题是,这里不是索马里,是公海。
法国的动机并不复杂。 欧盟第九轮对俄制裁出台,重点监管所谓“影子舰队”——那些用来绕开价格上限、继续帮俄罗斯卖油的油轮。 欧洲想卡住俄罗斯的财政动脉。 法国干脆主动出头:谁敢运俄油,拦。 执行力度要有,欧盟面子要保。 马克龙在哥本哈根说得漂亮:要切断俄罗斯“隐秘的能源收入”。 说得像正义的守护者,干得却像大西洋的交警。
问题是,这种执法在国际法上没根。 公海不属于任何国家。 法国拿着欧盟的规则去拦一艘非欧盟注册的油轮,本质上就是越界。 英国《旁观者》直接开嘲:“法国这是在演习殖民时代的怀旧剧。” 一边拦船,一边还在买俄气。 嘴上反俄,地下管道却照常供。
更讽刺的是,法国情报部门还怀疑这艘油轮与丹麦的无人机干扰事件有关。 说在哥本哈根机场“出事”的那几天,“博拉卡伊”号刚好路过。 于是法国一边登船,一边搜查无人机。 结果只翻出一堆航海日志和无线电设备。 无人机?没有。 干扰证据?没有。 最后检查报告写得模糊:“文件存在不正常之处。” 就这,也敢当执法依据。
三天后,法国悄悄放船。 油轮继续驶向印度。 可风波没完——船长收到法国法院传票,要明年2月到布雷斯特出庭。 理由是“拒绝服从执法命令”。 这理由听着就像为了找台阶下。 大副被放人,没传票。 两人都是中国人。 中国没回应,印度也没表态。 沉默比抗议更有分量。
法国这次拦的不是一艘船,是三国的面子。 中国人被扣,印度油被查,俄罗斯被指责。 三边都在看法国的表演。 普京在索契冷笑,说法国“违反航行自由原则”。 克里姆林宫干脆召见法国大使。 巴黎那边反倒装镇定,宣布“继续执法”。 这一强硬,像是在硬撑。
欧盟的算盘是封堵俄罗斯的“灰色出口”。 现实是,这些所谓影子船已经撑起俄罗斯三分之一的原油出口。 600到1000艘船,换名、换旗、关AIS定位系统,在全球乱跑。 谁也挡不住。 2024年光靠这套“隐形航线”,俄罗斯就赚了380亿欧元。 法国海军想靠一两次拦截扭转? 这不是执法,是表演。
马克龙的焦虑很明显。 法国国内能源依赖高、财政紧、选票压力大。 反俄成了最容易操作的政治口号。 可军队被派去查油轮,真成了欧盟的“打工人”。 法国军方高层其实并不情愿,拦船既无战略意义,又可能得罪合作伙伴。 尤其印度。 法国还靠卖“阵风”战机赚着印度的钱。 如今拦了印度的油船,这买卖恐怕要添麻烦。
从巴黎的角度看,这是一场象征性的战斗。 从全球的视角看,这是一次滑稽的执法。 法国宣称自己是维护国际秩序的力量,结果自己先破坏了航行自由。 想制裁俄罗斯,却把矛头对准亚洲的买家。 想展示主权,却踩在国际法的红线上。
没人怀疑法国海军的执行力。 问题是,这种“执行”让世界更乱。 这艘船的航迹,只是地缘政治的一个缩影。 能源战、经济战、话语战,全部混在一起。 法国不是裁判,只是棋子。 而棋子跳得越凶,越容易掉出棋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