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至5月,中埃空军“文明之鹰- 2025”联合训练在中东上空拉开大幕,成为中国空军远洋战力的一次硬核亮相。中国空军首次成体系跨亚非大陆部署,7000公里航程从西北戈壁直抵埃及,全程零失误展现远程投送硬实力。编队穿越喀喇昆仑山脉的复杂气流,在阿联酋完成油料与物资补给后,精准降落在埃及卢克索空军基地,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着成熟的远洋作战保障能力。

此次联训最具震撼力的亮点,藏在红海空域的一次“隐秘穿行”。歼- 10C与歼- 10S组成的战机编队,在红海航道近距离掠过美军“杜鲁门”号航母战斗群,全程未触发美军任何防空预警。这一“隐身穿越”现象曾引发国际军事圈热议,直到央视披露核心技术逻辑——歼- 10C的“隐身”并非传统气动外形隐身,而是基于尖端电子战技术的电磁域隐蔽能力。

在空警- 500预警机搭建的战场感知体系支撑下,歼- 10C的电子战系统展现出颠覆性效能。其搭载的新一代有源相控阵雷达与电子战吊舱协同,既能强力压制美军雷达频段,又能生成多批次虚假目标信号。这些仿真度极高的假信号让美军雷达屏幕陷入混乱,根本无法分辨真实目标的航向、高度与机型,最终实现“敌在明我在暗”的战术优势。

为期18天的联训中,中埃两军解锁了多项深度协同科目。制空权争夺、跨机型空中加油、防空系统压制、联合战场搜救等实战化课目密集开展,混合编组飞行突破两军合作纪录。运油- 20为埃及空军米格- 29战机实施精准空中加油,空警- 500引导中埃战机混合编队低空飞越金字塔,镜头下的画面不仅彰显两军互信,更传递出中国军事力量的和平存在价值。

将视线转向国际军贸领域,这次联训成为歼- 10CE(歼- 10C出口型)叩开中东市场的关键契机。埃及空军正面临主战装备“性能桎梏+成本压力”的双重困境,急需高性价比先进战机完成换装。其现役200余架F-16因美方政治捆绑,被阉割了中距拦射能力;40余架米格- 29航电系统老旧,难以适配现代空战;已订购的法国“阵风” F3战机单价高达1.5亿美元,高昂成本让后续采购难以为继。

而歼- 10CE早已在国际军演中打响口碑。从“印度河之盾- 2023”到卡塔尔“吉扎尔- II”演习,歼- 10CE先后与F-15SA、F-16C/D、EF2000等主流战机同台对抗,均以战术优势胜出。值得一提的是,埃及空军曾派员观摩“印度河之盾- 2023”联演,亲眼见证歼- 10CE的超机动性能与电子战优势,为此次深度体验埋下重要伏笔。

联训期间,埃及空军飞行员获邀登上歼- 10S双座战机后座,全程参与战术飞行与操作演练。沉浸式试驾让埃及军方直观掌握歼- 10CE的多任务能力、人机工效与维护便利性,为采购决策提供第一手数据支撑。相较于“阵风”的高昂造价,歼- 10CE的性价比优势显著,恰好契合埃及空军的换装预算与实战需求。

此次中埃空军合作的辐射效应,或将撬动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军贸格局。中国战鹰飞越金字塔的背后,是中式“预警机+战机+电子战”一体化空战体系的首次区域亮相。这种不依赖单一装备、强调体系协同的作战模式,为中东国家提供了美俄之外的全新军事解决方案。
以歼- 10C为核心构建的“侦-扰-打-保”作战链条,深刻改写了现代空战的制胜逻辑。歼- 10C在红海实现的“战场感知单向优势”,印证电磁频谱主导权已成为现代空战的核心制权。传统隐身依赖外形设计规避雷达,而中式电子战技术直接瘫痪对手感知体系,更具战略威慑力。

现代空战的规则早已不是“谁飞得更快、谁载弹更多”。谁能掌控电磁频谱、切断对手“感知-决策-打击”链路,谁就能在战场中占据绝对主动。歼- 10C机群悄无声息突破美军航母防空圈,正是这一军事变革的生动实践,也为全球空战发展指明了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