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5个私域直播间暗访体察!坑老骗老套路曝光

线上专访113位老人线下体察5个私域直播间分析98024条舆情信息......近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涉老私

线上专访113位老人

线下体察5个私域直播间

分析98024条舆情信息

......

近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涉老私域消费调查报告,发现涉老私域直播存在以下问题:

虚假宣传

营销套路多

售后维权难

......

虚假宣传频发

涉及“优联惠众”“华誉优品”

等直播间

私域直播

主要指企业或个人基于自有流量池(如微信群、小程序等),针对已建立联系的特定用户群体,通过直播的方式与用户进行互动和沟通的一种营销模式。

调查发现

📝夸大宣传、违规话术使用、人设与案例虚构是私域直播中最为普遍的共性问题。

113位老人中有44位在私域直播间消费过,其中:

61.36%反馈商品与描述不符;

36.36%表示遭遇话术诱导,或被主播用虚假剧情、苦情故事博取同情后引导下单。

体察发现

“优联惠众”直播间

主播在推广一款熊胆粉产品时,声称“可治疗和预防肝胆类疾病”“从整体上调节身体机能”,并在微信群中进一步强调产品适用于肝胆疾病患者,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肿胀等,以及有痛症、眼部疾病及皮肤疾病的患者。

▲“优联惠众”直播间销售的熊胆粉产品包装。江苏省消保委供图

事实上,该产品包装上无国药准字文号,标注的产品类别为初级农产品。

“多省云店”直播间

主播宣传其保健产品为“让心脏健康以及活得时间更长的钥匙”“50岁以上的老人必须吃”“只要心脏还在跳,辅酶Q10少不掉”。

经核实,该产品为保健食品,核准的保健功能为“增强免疫力和抗氧化”。

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心血管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吴军表示,辅酶Q10并非人人必需,健康人群无需服用。辅酶Q10会与少数药物发生作用,消费者确有需要应在医生指导下,遵照医嘱对症用药。

“华誉优品”直播间

销售眼部雾化护理液时,声称“白内障患者、术后人群、青光眼患者、飞蚊症患者,以及角膜、虹膜、视网膜出现问题的人群都一定要用,对眼睛伤害有恢复作用”。

▲“华誉优品”直播间销售的眼部雾化液包装标注。江苏省消保委供图

经核实,该产品包装上的适用范围明确标注为适用于青少年眼部不适,用于因学习、上网或使用电子产品长时间熬夜等用眼过度人群。

“优选湾”直播间

主播在直播中宣称所售红宝石钻戒是慕尼黑国际珠宝展展台唯一展品,欧洲专柜售价3000欧元起(约合人民币2.5万元),最终却以52.1元的优惠价销售。

▲“优选湾”直播间的直播画面和产品介绍。江苏省消保委供图

实际上,该产品为合成红宝石,市场价值远低于宣称价,主播刻意制造巨大价格落差,诱导消费者作出非理性购买选择。

江苏省消保委指出,这些夸大宣传、虚假宣传、将普通产品包装成“神药”的行为,不仅误导消费者花费冤枉钱购买无效产品,还可能延误正规治疗不利身体健康,更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

利诱裂变、情感话术、制造焦虑

私域直播间

多重套路设坑

❶ 利诱式裂变营销

私域直播间常用线下免费领鸡蛋、免费体检、养生讲座等方式锁定老人,再引导其加入线上直播间,并通过签到得奖励、积分换礼品、限时折扣促销等活动,来维持粘性。

调查中:

“凤行天下”直播间以拉人给红包的模式鼓励老年人推广,每邀请1人进群得0.3元,观看直播、消费还能获得额外奖励。

这种裂变营销模式让更多老年消费者陷入违规营销的陷阱,加剧了私域直播乱象的扩散速度,扩大了影响范围。

❷  情感话术捆绑

用老爹、老妈等称呼拉近距离,每日问候饮食起居强化情感联结,刻意制造健康焦虑,向老年人施压。

调查中:

“多省云店”直播间 主播在推广辅酶Q10产品时,通过列举多位名人因心脏病早逝的案例,刻意制造健康焦虑,让老人失去理性判断。

❸ 制造健康焦虑

部分直播间利用老年人信任专业权威和成功案例的心理,通过伪造专业身份、虚构成功案例骗取信任,降低老年消费者的警惕性。

售后维权困难

消保委提醒

购物“四不要”

专访数据:

有过私域直播购物经历的老年人中:

47.73%反馈商品质量差、存在质量问题;

29.55%表示售后服务差、退换货流程复杂、拖延。

另有少部分受访者表示曾遇到商家失联、直播链接失效的现象,发生纠纷难维权。更有部分商家刻意设置退换货障碍,以定制款、影响二次售卖等理由拒绝退货,或引导用户通过私人转账或线下交易方式,逃避平台监管。

“优联惠众”直播间

在直播时未设购买渠道,而是在群里引导老人加群主微信,私下转账完成交易。

这种交易模式缺少平台官方记录及规范的购买链接凭证,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将面临卖方身份难核实、责任主体难追溯等问题,维权途径严重受限。

江苏省消保委

特别提醒老年消费者

购物记住“四不要”

👇

不要为领赠品拉人进群,警惕拉好友得红包、分享链接得奖励的裂变活动,避免成为违规宣传的推手;

不要轻信宣传介绍,购买食品或保健品时,认准国药准字、蓝帽子等标识标注,患病及时就医,牢记食品不能治病,保健品不是药品;

不要冲动下单,遇限时秒杀、免费送、拼团优惠、最后几件等营销介绍,多和子女商量,切勿被怕错过、图便宜的心理左右;

不要私下交易,务必通过平台官方渠道付款,保存好订单、支付凭证,避免因无记录导致维权无门。消费者若遇纠纷及时联系商家和平台协商解决,协商无果,可向相关部门投诉,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