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新质生产力加速崛起的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已然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无论是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还是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都离不开一批具备扎实学科基础、跨领域思维与实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如何打破传统培养模式的束缚,构建一套能够精准对接国家需求、激发人才创新潜力的自主培养体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关键命题。而有这样一所高校,凭借系统性的机制创新与实践探索,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领域走出了独特路径,其经验还获教育部简报专题介绍,这便是华南理工大学。
据悉,华工在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上,首先从体制机制优化入手,不仅出台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拔尖人才培养的方向与路径,还创新推行“项目制”培养模式,针对基础学科、集成电路等国家急需领域开展有组织的人才培养,让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需求同频共振。更值得关注的是,该校组建了近40个创新班,如超级机器人“珠峰班”、工业软件卓越班等,用超常规方式聚焦科技前沿,培养紧缺人才。
例如其“百步梯创新学院”采用的“1+3”培养模式就颇具亮点,大一打牢基础后让学生自主选择科研方向,实现新生导航、数理基础与创新实践的深度融合,从一开始就点燃学生的科研热情。同时,该校还通过“学院+高端研究院”的载体组合,将科研平台全面向学生开放,引导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把科研优势真正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
其次,在专业设置上,华工紧跟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智慧交通等交叉新专业,同时开放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微专业,甚至推出“城乡规划+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双学士学位项目,采用“2+2”模式兼顾集中培养与个性发展,精准培养复合型人才。包括在本科阶段课程供给上,该校推行个性化选修学分制,允许学生跨学院选课,各专业开放全部课程资源,还构建本研贯通课程体系,打破学段壁垒,让学生能根据兴趣和发展需求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为交叉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另外,校企协同也是华工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生态的重要抓手,让人才培养更贴近产业实际。特别是在人才培养环境,其打造“校内首席专家+行业产业首席专家”团队,共同确定培养任务,实施“工学交替”模式,让学生在校园学习与企业实践中交替成长。
再加上华工联合企业推进“智能基座”“工业软件”等产教融合基地建设,共建近300个校企联合实验室、330余个研发中心和800余个实习实践基地,还邀请企业家、工程师走上讲台,开设50余门校企合作课程,形成“工程认知—校企模块课程—企业学习”的进阶课程群,让学生所学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从体制机制创新到交叉融合突破,再到校企协同发力,华南理工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上形成了一套环环相扣、务实有效的体系。无论是为学生搭建的科研实践平台,还是贴合产业需求的培养模式,都能看出华工在人才培养上的用心与投入,也难怪其经验会被教育部简报专题介绍,成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参考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