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6日,美国洛杉矶陪审团让强生公司再度登上财经版头条——因婴儿爽身粉被认定含石棉致消费者患间皮瘤死亡,这家消费品巨头被判赔偿死者家属9.66亿美元(根据法庭文件,强生须支付1600万美元补偿性赔偿金和9.5亿美元惩罚性赔偿金。约68.78亿元人民币)。这笔创下强生单案赔偿纪录的巨款,再次砸向这个畅销百年的跨国巨头。
88岁的加州居民梅·摩尔生前不会想到,她日常使用的强生婴儿爽身粉,竟会成为夺走生命的“隐形杀手”(2021年因间皮瘤去世)。
更令人心惊的是,与她一同指控强生爽身粉致癌的原告,竟已超过6.7万人。然而,强生在声明中仍坚称其“产品安全”,并指责原告提交的是“伪科学证据”。而那些因卵巢癌、间皮瘤逝去的生命,却在这场资本的博弈中,沦为最沉默的注脚。
“得州两步破产法”的资本游戏与消费者的血泪
强生应对诉讼的策略,堪称资本运作的“教科书案例”。这家巨头通过将爽身粉相关负债剥离至一家子公司,再为其申请破产保护,试图以“金蝉脱壳”的方式规避本应面对的天价赔偿。尽管强生一再强调其破产方案已获83%索赔人支持,超出美国破产法规定的75%门槛,但其程序的合规性始终受到司法系统的严厉审视。
今年3月底,美国法官第三次驳回该方案,直指强生为数千名债权人设置了极不合理的短暂投票期,其行为不过是为了“不惜一切代价达到75%的支持比例”,严重背离了破产程序所要求的实质公平。然而,即便在司法屡次否定之下,强生仍坚称自身方案符合程序。这种将法律漏洞转化为企业护身符的伎俩,正暴露了跨国公司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游刃有余的生存逻辑。
更值得深究的是强生看似自相矛盾的产品迭代路径。既然始终否认滑石粉产品存在任何安全问题,为何又在2020年于美国停售、2023年全面转向全球停售?当强生口中坚称“安全无忧”,手上却彻底拥抱玉米淀粉配方时,这道划在消费者生命权与商业利益之间的鸿沟,已沉默地说明了一切。
惩罚性赔偿:不只是数字游戏
过去一年,强生已在多起间皮瘤诉讼中被判支付高额赔偿,而本次判决更是创下了单一原告获赔金额的纪录。然而,这或许并非强生的终局。依据美国最高法院的判例,惩罚性赔偿金通常不应超过补偿性赔偿金的9倍,因此,这笔天价赔款最终很可能在上诉过程中被大幅削减。
9.5亿美元惩罚性赔偿与1600万美元补偿性赔偿之间的悬殊比例,在舆论场中引发了“过度保护”的质疑。然而,若深究其制度逻辑,惩罚性赔偿的本质,与其说是“劫富济贫”,不如说是以足够力度的经济惩戒来形成有效威慑——尤其当面对的是年营收稳定超过800亿美元的商业巨头时。
事实上,从强生供应商开始为滑石粉包装添加警示标志,到避孕套、外科手套行业逐步淘汰滑石粉,这些行业性的“安全进化”,正是惩罚性赔偿制度所催生的现实回响。
强生始终否认其产品含石棉,但世卫组织已于2024年将滑石粉列为2A类致癌物。科学界对滑石粉与癌症的关联虽存争议,但关键矛盾在于:天然滑石矿与石棉的伴生关系,导致开采过程中极易交叉污染。强生一边引用FDA早年未检出石棉的报告自证清白,一边悄然全球停产滑石粉产品,此举与其说是对“错误信息”的妥协,不如说是对市场信任崩塌的补救。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需要更多“强生样本”
反观国内,虽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引入惩罚性赔偿概念,但实践中的赔偿额度与维权成本,往往难以撼动巨头企业的根本。当某些产品质量问题屡遭投诉却始终得不到根治时,我们是否应该思考:相较于美国陪审团对大企业天然的警惕性,我们对消费者权益的保障是否过于温和?
强生案例给中国市场的启示远超个案本身。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在没有足够威慑的监管环境下,企业更倾向于用公关话术替代实质改进,用法律技巧掩盖产品缺陷。当强生一边上诉一边加速产品升级时,那些仍在诉讼路上奔波的消费者,他们的生命价值又该如何衡量?
清扬君点评:
这起天价赔偿案终将在上诉中缩减金额,甚至可能以庭外和解告终。但它在全球消费史上刻下的印记不会消失——当企业规模足够庞大时,社会责任必须成为比财务报表更重要的经营准则。毕竟,再辉煌的百年品牌,也抵不过消费者用脚投票的力量。
图源:百度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风险由投资者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