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国氢能装备拿下韩国大单!海上风电制氢迎来“中国心”​

2025年10月初,中国氢能装备制造企业青骐骥集团成功向韩国BHI Co., Ltd.公司交付碱性电解槽设备,这些设备将

2025年10月初,中国氢能装备制造企业青骐骥集团成功向韩国BHI Co., Ltd.公司交付碱性电解槽设备,这些设备将用于韩国“海上能源联动固定式绿氢生产技术开发”项目。

此次交付标志着中国氢能装备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也是中国氢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里程碑。

与陆地环境不同,海上环境对电解槽设备的耐腐蚀性、环境适应性和运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青骐骥的电解槽产品能够适应海上复杂环境,实现与海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高效耦合。

复杂的海上环境,从来是检验氢能装备可靠性的试金石,中国企业的这次交付,意味着中国氢能装备正凭借过硬技术赢得国际市场认可。

01 海上绿氢:中国装备的技术突破

海上绿氢开发是全球能源转型的前沿领域,通过海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直接制氢,既解决了可再生能源并网难题,又为沿海地区提供了清洁氢能供应。然而,高湿度、高盐度的海洋环境对电解槽设备提出了严峻挑战。

青骐骥此次交付韩国项目的电解槽采用了先进核心材料和优化设计,具备出色的环境适应性和运行稳定性,能够在复杂海洋条件下保持高效运行。

该电解槽在技术性能上表现卓越,经国际权威机构认证,在4000A/m²电流密度下直流能耗低至3.99 kWh/Nm³H₂,负荷调节范围达20%-120%,负荷动态调节速率可达10%/s以上,性能衰减率不超过0.1%/1000h。

这些实跑数据指标位居行业前列,为中国氢能装备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竞争优势。

海上绿氢项目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50年,氢能可能满足全球能源需求的18%,而海上制氢将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企业在海上制氢技术上的突破,为抢占全球氢能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02 从中国走向世界:青骐骥的国际化步伐

青骐骥的海外拓展并非一蹴而就。2024年,青骐骥电解槽产品已在欧洲某制氢项目中成功投运,稳定运行超1500小时。2025年9月,青骐骥再次为欧洲制氢企业提供了2台千方级以上电解槽,并已进入安装调试阶段。

该公司在国际市场的持续拓展,反映了中国氢能装备技术实力的提升。青骐骥已成为公开报道中仅有的四家电解槽单个商业化项目运行超过3500小时的企业之一,且运行数据行业最优。

2025年6月,在北京与常州同期举行的两大氢能行业盛会上,青骐骥集团蝉联“年度中国制氢电解槽十大品牌”,荣获“2025氢电产业电解槽奖”,创始人闫巍博士获评“年度影响力氢能人物”。

这些荣誉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国内外市场的品牌影响力。

青骐骥的国际合作是中国氢能产业从“技术引进”向“装备输出”转型的缩影。根据《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解槽出口国,占据国际市场近半份额。

凭借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中国氢能企业正从单一设备出口向“技术+工程+服务”总承包模式转型,提供“制储运用”全链条解决方案。

03 技术驱动:中国氢能装备的竞争力核心

青骐骥的技术优势源于其对核心材料的持续研发创新。电解槽的催化剂、双极板和隔膜三大核心材料占据了电解槽超过70%的成本,直接决定电解槽最核心的性能。

在催化剂方面,青骐骥的碱槽催化剂已研发至第5代。2025年投运的电解槽采用了第三代催化剂,通过材料和合成工艺优化,提升了可靠性、降低了衰减率。

在双极板制备中,青骐骥采用复合度工艺,在成熟度和性能上优于市场常见的电镀工艺。经过长周期、波动性电源条件下电化学测试,复合镀极板镀层蓝点率(孔隙率)为零,无剥离、鼓泡现象。

青骐骥在甘肃和常州建有生产基地,电解槽产能达2GW,核心材料自给率达到68%,是碱性电解槽企业中产业链最完整的企业之一。

完备的产业链布局使其具备了强大的供应链能力,能够满足国际市场的快速交付需求。在中石油玉门油田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项目仅3个月的实施周期内,青骐骥按时完成了设备交付。

中国氢能企业正以“技术出海”带动“产品出海”,用标准构建海外市场的护城河。随着全球能源转型进程加速,实证驱动将成为中国氢能装备企业的共同战略。

中石油玉门油田绿氢项目已成为行业标杆,青骐骥交付的电解槽稳定运行超4000小时,直流能耗在4000A/m²电流密度下降至3.99 kWh/Nm³H₂,性能衰减率≤0.1%/1000h。这些实跑数据为中国氢能装备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话语权。

全球氢能竞争已拉开帷幕,超60国发布氢能战略。中国企业凭借扎实的技术积累和可靠的产品性能,正持续获得全球认可。随着“双碳”目标推进,中国氢能装备有望在全球能源转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未来,中国氢能企业需要继续强化核心材料创新,提升产品适应性和经济性,同时深化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氢能产业规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