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里耶秦简揭秘坑儒真相:秦始皇背了两千年黑锅?

一、焚书:公元前 213 年,一场因 “要不要学古代” 引发的烧书风波咱们先从焚书说起,这事儿发生在公元前 213 年。

一、焚书:公元前 213 年,一场因 “要不要学古代” 引发的烧书风波

咱们先从焚书说起,这事儿发生在公元前 213 年。那天秦始皇在咸阳宫摆宴,有个叫淳于越的博士(相当于当时的顾问)站出来说:“想让国家长久,就得学古代的分封制,不然肯定不行。”

这话刚说完,丞相李斯就急了,反驳道:“这些读书人不看现在的制度,光拿古代说事儿,还到处煽动老百姓,这不是添乱吗?” 接着李斯就给秦始皇提了个建议 —— 烧书,秦始皇当场就同意了。

具体烧哪些书、怎么罚,当时是这么定的:

其他六国的历史书全烧,只留秦国自己的史书;

老百姓家里藏的《诗经》《尚书》,还有诸子百家的书,30 天内必须交上去烧了,过期不交的,就往脸上刺字,再罚去筑城四年;

谁敢凑一起聊《诗经》《尚书》,直接处死;要是拿古代的事说现在的坏话,全家都得受罚;

医药、占卜、种庄稼这类实用的书,不烧;

当官的要是知道有人藏禁书不举报,跟藏书的人同罪。

不过有个例外:朝廷里博士官手里的《诗经》《尚书》不用烧,都好好存着。后来东汉有个叫王充的学者也说:“秦朝虽然做得过,但没把诸子百家的书全烧了,好多书都还在。”

二、坑杀:公元前 212 年,方士骗了秦始皇跑路,四百多人被活埋

焚书的第二年(公元前 212 年),又出了件大事,就是常说的 “坑儒”,但其实一开始跟儒生没啥关系。

当时秦始皇想长生不老,找了两个叫侯生、卢生的方士(就是搞炼丹、求仙药的人),给了他们好多钱,让他们去求仙药。结果这俩人折腾了半天,仙药没找到,还私下吐槽秦始皇:“这人性格太暴躁,又贪权,根本不配求仙药。” 吐槽完干脆卷着钱跑了。

秦始皇知道后气得不行,下令让御史(相当于现在的检察官)去查咸阳城里的方士。这一查就查出连锁反应,方士们互相攀咬,最后查出四百六十多个人,都被定了 “妖言惑众” 的罪。秦始皇直接让人把这四百六十多人,全活埋在咸阳南边的渭水边上,还特意让天下人都知道这事,警告其他人别学他们。

这事儿在《史记》里写得很清楚,司马迁说被坑杀的是 “术士”(就是方士),半个字没提 “儒生”。但后来记载慢慢变味了:

到了东汉,有个叫班固的写《汉书》,直接把 “术士” 改成了 “儒生”,还说被杀的有七百六十多人,跟《史记》里的 “四百六十人” 对不上;

再到西晋,皇甫谧写《帝王世纪》,不光说坑的是儒生,还编了个新情节:秦始皇后来又在骊山坑杀了四百六十个儒生,这事儿压根没其他史料能印证,但后来好多人都信了。

三、真相其实是这样:被搞错的 “术士” 和 “儒生”,被夸大的 “文化浩劫”1. 坑杀的是方士,不是儒生,考古证据都能对上

2023 年在湖南湘西里耶古镇,挖出了三万多枚秦简,其中有一枚简上写着:“侯生、卢生这些人,一共四百六十个,因为求仙药的本事不管用,被处死了。” 这话跟《史记》里 “坑术士” 的说法完全对得上。

而且方士和儒生根本不是一回事:方士是靠炼丹、占卜、求仙吃饭的,儒生是教《诗经》《尚书》、讲礼仪规矩的。翻遍秦朝的史料,也没见哪个有名的儒生被坑杀 —— 比如当时有个叫伏胜的儒生,还有孔子的八世孙孔鲋,都好好活着,孔鲋后来还带着儒生去投奔陈胜的起义军了,要是儒生真被大规模坑杀,他们哪能活下来?

2. 焚书没把先秦文化全毁了,实用的书都留着

1975 年在湖北云梦挖出来的睡虎地秦简里,有记载说秦朝的官吏还在学《为吏之道》(教怎么当官的书);里耶秦简里也提到,当时小孩还在读《仓颉篇》(教认字的书)。这说明秦朝没禁止老百姓读书,只是不让读那些能用来骂朝廷的书。

还有《尚书》这本书,当年焚书的时候,儒生伏胜把书藏在了墙缝里,到了汉朝把墙拆开,还剩 29 篇,后来慢慢传了下来。真正被烧得差不多的,是其他六国的史书 —— 因为那些史书里写了好多秦国的坏话,秦始皇不想让人看,所以才重点烧了,导致后来咱们研究战国历史,主要靠《史记》。

3. 为啥 “坑术士” 会变成 “坑儒”?都是汉朝改的

汉武帝的时候,有个叫董仲舒的学者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了朝廷唯一认可的思想。为了让大家觉得儒家好,汉朝的儒生就想:得把秦朝说得坏一点,才能反衬出汉朝尊儒的对。

于是他们就改了历史:把 “坑术士” 改成 “坑儒”,显得秦朝迫害读书人;又夸大焚书的规模,说秦朝把文化全毁了。甚至汉朝的画像砖上,都把被活埋的人画成戴儒帽、拿竹简的样子,慢慢大家就都以为秦始皇坑的是儒生了。

其实回头看,里耶秦简、睡虎地秦简这些考古发现,都在告诉咱们:秦始皇当年的 “焚书坑术士”,确实有管控思想的意思,但没像后来传的那样 “毁灭文化”“迫害儒生”。历史有时候会被改得面目全非,还好有这些老竹简,能帮咱们找回一点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