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深地突围:中国解锁页岩气开发新层系

在地下沉寂了2.5亿年的二叠系页岩层,正因中国能源人的创新突破而焕发新生。2025年,江汉油田红星地区超千亿立方米页岩气

在地下沉寂了2.5亿年的二叠系页岩层,正因中国能源人的创新突破而焕发新生。2025年,江汉油田红星地区超千亿立方米页岩气探明储量通过自然资源部审定,标志着我国首个二叠系大型页岩气田正式诞生。这不仅打开了湖北省页岩气工业化开发的新局面,更打破了湖北省"缺煤、少油、乏气"的能源困局,为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开辟了全新的战略接替领域。

01地质革命:从"不可能"到"可能"

页岩气开发并非易事,而二叠系页岩气开发更是难上加难。与我国已经规模开发的志留系页岩气相比,二叠系页岩层埋藏更深、厚度更薄、地质结构更为复杂。国内外业界曾普遍认为,有效页岩气层厚度下限为30米,而红星地区目标储层厚度普遍不足20米。

面对这一世界性难题,中国石化江汉油田的科研人员没有退缩。通过大量的野外剖面调查和老井复查,他们发现二叠系吴家坪组、茅口组页岩虽然厚度薄,但总有机碳含量高,具备勘探开发潜力。2018年,常规气井枫1井"路过"二叠系页岩层段钻遇良好油气显示,这次"偶然"发现,让科研人员坚定了信心。

2019年,江汉油田部署实施红页1HF井,2020年底该井测试日产气8.9万立方米,填补了我国二叠系页岩气勘探开发空白,实现了我国二叠系海相页岩气"从0到1"的突破。这一突破不仅打破了页岩气开发的传统认知局限,更开辟了我国页岩气勘探的新天地。

02技术破局:攻克深层开发难题

向地球深部进军,绝非易事。红星地区2000多平方公里勘探面积中,埋深小于3500米的浅层有利区仅约8平方公里。随着埋深增加,储层含气性变好,但开发难度也呈几何级数增长。

深层的高硅质硬储层,成为钻井的"天敌"。科研人员形象地比喻:"如果把页岩气比作肉,那高硅质储层就是卡在层层肉中间的'硬骨头'。"面对这一世界性难题,江汉油田突破思维定式,从基础理论、工艺设计和集成配套入手,加快工程工艺技术迭代升级。

通过应用智能钻井系统提前预测漏垮风险井段,优化集成分段控制轨迹调整方法,以及"一井一策"优化井身结构设计,钻井团队成功攻克了高硅质储层钻井难题。红星地区复杂时效降低15%,平均钻井周期由2023年的120天缩短至100天。

压裂改造同样面临巨大挑战。科研团队聚焦灰岩夹层对裂缝影响,开展大量的岩芯分析与物模数模实验,明确了穿层扩体的规律。通过"精细控黏"扩大裂缝面积、"精细控砂"增加支撑缝长、"精细控缝"促进裂缝扩展,实现了深层高模量多夹层页岩由"压不开"到"压得好"的跨越。单井测试日产量从8.9万立方米提升至32.35万立方米,实现三年三级跳。

03能源新篇:开拓绿色发展新格局

红星地区二叠系页岩气田的突破,不仅具有技术意义,更蕴含着深远的能源战略价值。据"十四五"资源评价结果显示,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二叠系海相页岩气地质资源量达10.2万亿立方米,是未来页岩气勘探的重要战略接替领域。

这一突破对优化我国能源结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页岩气作为清洁能源,其规模化开发将有效减少煤炭消费,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同时,页岩气开发带动了相关产业链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更为重要的是,二叠系页岩气成功开发形成的针对性储层评价技术、压裂改造工艺技术,对补充完善我国二叠系海相薄层富碳页岩气勘探开发理论、技术和标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目前,江汉油田在二叠系吴家坪组取得突破的同时,也在茅口组部署的风险探井红页茅1HF井试获日产6.45万立方米气流,取得国内二叠系另一个新层系页岩气勘探突破,2023年提交预测储量超千亿立方米,有望形成继吴家坪组后又一个千亿立方米增储阵地。

从志留系到二叠系,从浅层到超深层,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正在不断突破认知边界和技术极限。红星地区二叠系页岩气田的突破,不仅是一场地质认识和技术创新的革命,更体现了中国能源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认识的持续深化,页岩气必将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