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美新一轮经贸磋商,为何选在马来西亚?美国可能在哪些方面让步

10月24日至27日,中美双方将在马来西亚开启新一轮经贸磋商,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将带队参会。两人此前都公

10月24日至27日,中美双方将在马来西亚开启新一轮经贸磋商,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将带队参会。两人此前都公开表示不想与中国“脱钩”、不愿让局势升级,只希望“重新平衡贸易”。这场备受关注的磋商选在马来西亚举行,背后藏着不少深层考量,而美国在哪些领域可能松口让步,更成为各方猜测的焦点。

把磋商地点定在马来西亚,首先是出于地缘平衡的考量。马来西亚是东盟重要成员国,而东盟作为全球关键的经贸板块,与中美两国都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往来。中美在这样一个中立且有影响力的第三方国家谈判,能减少双方直接对话的紧张感,也体现了对东盟地区影响力的尊重。对中美来说,借助马来西亚这个平台,既能避免谈判地点选在对方国家可能带来的舆论压力,又能向外界传递出双方愿意在多边框架下理性沟通的信号。

其次,时间与议程推进的时效性也被纳入了考量。10月下旬这个时间点,恰逢不少经贸议题的关键节点,比如部分此前搁置的关税问题即将迎来期限,双方需要尽快沟通明确后续方向。马来西亚作为东南亚的交通枢纽,交通便利度高,能让双方代表团更高效地参会,确保议程紧凑推进。同时,马来西亚自身在中美贸易中也扮演着中间角色,其对全球产业链的理解能为磋商提供更务实的氛围,避免谈判陷入僵局。

从美方代表的表态来看,“不脱钩”的说法已经释放出一定的妥协信号,这意味着美国在一些领域可能会做出让步。最有可能松动的是部分非核心领域的关税问题。此前美国加征的部分关税不仅让中国企业承压,也推高了美国国内的商品价格,引发本土企业和消费者不满。贝森特和格里尔强调“重新平衡贸易”而非继续加码制裁,暗示美方可能会先取消一批对双方影响较大的商品关税,以此换取中方在其他议题上的回应。

在中企“拉黑”问题上,美国也存在让步空间。此前美国动辄将中国企业列入限制名单,这种做法不仅影响了企业间的正常合作,也让美国本土产业链面临断供风险。考虑到“不脱钩”的诉求,美方可能会调整部分非敏感领域的限制措施,尤其是那些与美国民生和基础产业相关的中企,逐步解除不合理的准入限制,以修复双方企业的合作信心。

不过,美国的让步大概率会集中在短期利益层面,在高科技领域的核心限制上恐怕不会轻易松口。毕竟美国一直将高科技领域视为遏制中国的重要抓手,此前就通过各种手段限制对华高技术出口。但即便是这样,美方也可能会在部分民用技术合作上打开小口,比如在新能源产业的技术交流上做出有限妥协,既不触碰其所谓的“安全红线”,又能展现谈判诚意。

中美经贸关系一直被看作两国关系的“稳定器”,此次磋商选在马来西亚举行,本身就说明双方都有管控分歧的意愿。对美国而言,让步不是放弃利益,而是在“不脱钩”的前提下寻求更有利的贸易平衡;对中国来说,既要回应自身关切,比如美方对华高技术出口限制、滥用贸易救济措施等问题,也要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最终,美国的让步幅度会取决于双方的利益交换。如果中方能在美方关切的部分领域给出回应,美方可能会在关税、企业限制等议题上拿出更实在的举措。这场在马来西亚举行的磋商,不仅关乎中美两国的贸易走向,更会影响全球产业链的稳定,希望双方能抓住机会,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找到共赢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