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自媒体宣扬“朱厚照是被文官抹黑的”,这种说法看似在“翻案”,实则是对历史的片面解读和主观臆断,既不符合史料记载的整体脉络,也违背了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准则,本质上是借“翻案”博眼球,误导公众对历史的认知。
一、朱厚照的历史形象:史料多元,并非单一“抹黑”
明武宗朱厚照的行事风格在正史中确实存在争议,如《明史》记载他沉溺游乐、宠信宦官(刘瑾等)、设立“豹房”、荒废政务等,这些记载并非仅来自文官群体,而是综合了官方实录、私家史著等多元史料:
- 官方史料的客观性:《明武宗实录》作为当朝官修史书,虽由文官参与编纂,但编纂过程有严格的史料依据(如起居注、奏疏等),其中对朱厚照的记载既有对其偶尔展现的军事才能(如应州之战)的记录,也客观反映了其怠政、荒唐的行为,并非一味“抹黑”。
- 民间与后世的共识:除了官方史书,明代中后期的私家笔记(如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清代学者的研究,对朱厚照的评价也多集中于其行事乖张、不顾朝政,这种跨时代、跨群体的共识,很难简单归结为“文官集团的抹黑”。
- 历史背景的必然:朱厚照所处的明朝中期,文官集团与皇权的博弈确实存在,但这种博弈更多体现在制度层面(如内阁与皇帝的权力平衡),而非针对个人的刻意抹黑。朱厚照的行为(如频繁出巡、绕过内阁决策)确实与文官集团所倡导的“儒家治国理念”冲突,史料对其行为的记录,更多是对这种冲突的客观反映,而非主观诋毁。
二、极端自媒体“翻案”的套路:选择性解读,忽视历史整体
极端自媒体为了论证“被抹黑”,往往采取以下手法:
- 截取碎片化史料自证:他们刻意放大朱厚照偶尔的“功绩”(如应州之战中亲征击退蒙古部落),或引用个别文官的私人信件中对皇帝的委婉劝谏,以此否定主流史料的整体性记载,将复杂的历史人物简化为“被打压的改革者”或“真性情的帝王”,完全无视其长期怠政对明朝统治的负面影响。
- 预设“文官集团阴谋论”:他们主观臆断文官集团因“权力斗争”刻意抹黑朱厚照,却无法提供确凿证据证明这种“集体抹黑”的存在。事实上,明朝文官集团对皇帝的劝谏,更多是基于儒家“君明臣贤”的政治理想,对朱厚照的批评主要针对其违背祖制、荒废政务的行为,而非个人恩怨。
- 用现代视角歪曲历史语境:他们将朱厚照的荒唐行为美化为“反抗礼教”“追求自由”,用现代价值观套用到封建帝王身上,忽视了帝王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责任——无论从哪个时代的标准看,荒废朝政、宠信奸佞都不符合“合格君主”的要求,这与“文官抹黑”无关,而是其行为本身的问题。
三、这种说法的危害:消解历史评价的客观性
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基于多元史料,进行全面辩证的分析,既看到其个性特点,也考量其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朱厚照的统治时期,明朝出现了刘瑾专权、流民问题加剧等社会动荡,这些后果与他的施政方式有直接关联,这是无法回避的历史事实。
极端自媒体的“翻案”言论,本质上是用主观臆断替代史料考证,用“阴谋论”消解历史的复杂性。这种做法不仅无法让公众正确认识朱厚照的历史定位,还会误导人们形成“历史都是被篡改的”“正史不可信”的错误认知,最终动摇历史研究的根基。
真正的历史研究,既反对不加辨析地盲从传统评价,也拒绝为了“翻案”而刻意歪曲史料。对待朱厚照这样的历史人物,应客观承认其行为的多面性,更要从其统治的得失中汲取历史教训,这才是读史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