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目光落于《瓦墨》这件新美瓦当篆书作品,若仅以 “书法作品” 视之,未免失之片面。它是符号的交织、技艺的碰撞,更是精神的传承与觉醒,可从文化符号学、艺术技艺论、精神哲学观三个维度,解锁其承载的多重价值。
在文化符号的坐标系中,瓦当与篆书皆为华夏文明的 “编码载体”,《瓦墨》则是二者的 “解码密钥”。
(一)瓦当:建筑文明的微缩图腾瓦当本是建筑构件,却因承载的纹饰、文字,成为凝固的文化符号。从西周素面瓦当的极简实用,到秦汉 “四神纹”“长生无极” 瓦当的宏大叙事,每类瓦当都是时代精神的 “微缩图腾”—— 秦瓦的威严,映射大一统帝国的赫赫声威;汉瓦的吉语,暗藏民生对安宁的祈愿。《瓦墨》中融入的瓦当元素,如红色印记里的纹饰轮廓,恰似从历史建筑中 “截取” 的文化切片,让观者透过这方寸符号,触摸到古代建筑文明的温度。
(二)篆书:汉字演进的原初密码篆书是汉字 “造字时代” 的活化石,是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法的直接呈现。《瓦墨》的篆书字体,保留着汉字最本真的形态逻辑:“瓦” 字如屋檐翘角,暗合瓦当的建筑属性;“墨” 字从黑从土,传递出墨与大地的渊源。这种符号化的书写,让汉字脱离 “工具” 属性,成为可被感知的文化密码,仿佛在诉说:每个汉字都曾是一幅画、一个故事,是先民对世界的最初认知。
(三)双重编码的互文性瓦当的 “建筑符号” 与篆书的 “文字符号” 在《瓦墨》中形成互文。瓦当的圆形构图启发了作品的布局思维,篆书的线条韵律又赋予瓦当符号以书写性。二者如同 DNA 的双链,共同编织出 “建筑文明 × 文字文明” 的文化基因图谱,让观者在单一作品中,完成对两种文明符号的双重解码。
二、艺术技艺论:笔法、墨法与章法的三重交响艺术的魅力,藏于技艺的细节。《瓦墨》的震撼力,源于笔法、墨法、章法的精妙配合,奏响三重艺术交响。
(一)笔法:篆籀遗韵与现代笔触的对话篆书笔法讲究 “中锋行笔”,追求线条的圆劲与厚重,《瓦墨》的篆书线条深具 “篆籀遗韵”—— 起笔藏锋如锥画沙,行笔中锋似屋漏痕,收笔回锋若壮士屈臂。但创作者并未囿于古法,在 “瓦” 字的转折处,略见提按变化,让线条于规整中透出一丝灵动,恰似现代艺术对 “秩序与自由” 的平衡探索,实现了传统笔法与现代审美感知的对话。
(二)墨法:浓淡干湿的时空叙事墨分五色,《瓦墨》的墨法暗藏时空叙事。正文篆书以浓墨书写,墨色饱满如漆,传递出历史的厚重感,仿佛承载着千年的光阴;左侧小字题款用淡墨,笔意灵动跳脱,如现代思绪的轻盈跃动。浓淡之间,既分隔出 “传统主体” 与 “现代注解” 的空间层次,又暗合 “过去 — 现在” 的时间维度,让墨色成为可阅读的 “时间线索”。
(三)章法:瓦当格局与书法幅式的重构传统书法幅式多为竖长形,《瓦墨》却借鉴瓦当的 “圆形格局” 重构章法。篆书文字纵向排列,却通过字距的疏密、大小的错落,营造出类似瓦当的 “向心式” 视觉效果,红色瓦当印记的嵌入,更强化了这种 “圆形向心力”。这种章法创新,打破了书法与建筑装饰艺术的边界,让作品既是书法幅式,又似一件 “可悬挂的瓦当艺术品”。
三、精神哲学观:传统再生与现代觉醒的辩证《瓦墨》的深层价值,在于其对 “传统与现代” 精神关系的辩证思考,实现了传统的 “再生” 与现代的 “觉醒”。
(一)传统再生:从 “文物” 到 “活态文化”瓦当与篆书,本是博物馆中的 “文物符号”,《瓦墨》却让它们从 “静态陈列” 走向 “活态表达”。创作者以现代艺术语言激活传统符号,让瓦当的装饰性与篆书的书写性碰撞融合,使传统不再是僵化的 “过去式”,而成为能与当代人精神互动的 “现在进行时” 文化,完成了传统的 “再生”。
(二)现代觉醒:从 “文化自卑” 到 “文化自信”在全球化语境下,部分人曾陷入 “文化自卑”,质疑传统艺术的现代价值。《瓦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证明:传统艺术并非 “落后的代名词”,而是蕴含着可被现代挖掘的美学富矿。当观者为作品中瓦当的古朴、篆书的典雅所打动时,实则是对自身文化基因的本能认同,这种认同会转化为 “文化自信” 的觉醒,让人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三)辩证统一:传统为根,现代为枝《瓦墨》并非 “传统复古” 或 “现代猎奇”,而是达成了 “传统为根,现代为枝” 的辩证统一。传统的瓦当符号、篆书技艺是作品的 “根”,提供了文化深度与艺术厚度;现代的创新思维、审美表达是作品的 “枝”,赋予了作品时代活力与传播可能。这种辩证关系,恰似一棵文化之树,唯有深扎传统之根,方能在现代土壤上抽出新枝。
结语:一件作品的多维世界《瓦墨》的价值,远超一件书法作品的范畴。它是文化符号的解码器,让瓦当与篆书的双重文明密码被看见;是艺术技艺的试验场,让笔法、墨法、章法的交响被听见;更是精神哲学的宣言书,让传统再生与现代觉醒的辩证关系被思考。当我们从符号、技艺、精神三个维度去解读它时,会发现这件作品构建了一个多维的文化世界 —— 在这个世界里,传统与现代不再对立,而是如经纬般交织,共同编织出华夏文明的璀璨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