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最后通牒直指中国!特朗普要求中方航司,48小时内停飞俄领空?

当地时间10月9日,特朗普政府抛出的一纸“最后通牒”,如同一枚投入平静湖面的深水炸弹,要求中国航司在48小时内停止飞越俄

当地时间10月9日,特朗普政府抛出的一纸“最后通牒”,如同一枚投入平静湖面的深水炸弹,要求中国航司在48小时内停止飞越俄罗斯领空,否则将面临11月生效的全面制裁。这一举动,无异于将纯粹的商业航线问题,瞬间升级为一场赤裸裸的地缘政治勒索。 美方口中所谓的“国家安全”与“公平竞争”,不过是掩盖其战略焦虑的华丽外衣,其真正矛头,直指中俄之间日益紧密的战略协作,企图迫使北京在复杂的国际棋局中做出艰难的“站队”选择。

追溯这场风波的根源,实则是一场典型的“作茧自缚”后的转嫁危机。自俄乌冲突爆发,华盛顿率先挥舞制裁大棒,关闭领空于俄罗斯航空,莫斯科则以对等反制作为回应。这一系列连锁反应的直接后果,便是美国航空公司被迫放弃飞越俄领空的捷捷径,其跨欧亚大陆的航线成本骤增、航程拉长,商业竞争力被严重削弱。反观中国航司,依据既有的中俄航权协议,依然能够高效利用北极航线,在成本与时效上占据天然优势。然而,华盛顿非但没有反思自身政策的连锁效应,反而将这种由自己一手造成的“不公平”,归咎于中国的合法运营,其逻辑之荒谬,令人咋舌。

这种“自己挖坑,逼人跳坑”的强盗逻辑,本质上是对国际商业规则和市场精神的粗暴践踏。美国政府未与中方进行任何形式的有效磋商,便以“48小时”的极限时限进行极限施压,这既非大国应有的外交风范,更是对国际民航领域通行准则的公然挑战。美方此举,无异于将自己的战略失误包装成对他国的道德审判,并试图用行政命令的蛮力,强迫他国企业为美国的内政困境买单。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专家早已言明,航线规划是基于成本、效率和安全考量的企业自主行为,任何第三方政府都无权横加干涉。

拨开“公平竞争”的迷雾,特朗普政府此次行动的真实意图昭然若揭,这并非一场关于航线的争论,而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战略施压。华盛顿刻意将中俄之间正常的航权合作污名化为“特殊通道”,试图在国际舆论中营造出中国“占便宜”的假象。但这恰恰暴露了其“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真实图谋:即通过切断中俄之间的空中联系,来离间两国关系,服务于其全球地缘战略的宏大布局。 事实上,中俄航权安排完全建立在《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的基础之上,是双边长期合作的自然产物,与任何“政策漏洞”毫无关联。

更深层次看,这场“航空牌”只是美国对中俄合作深化日益警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中国航司在亚欧、北美等国际主干航线上的竞争力显著提升,美国航空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华盛顿试图通过这种非市场的政策干预,强行打断中国航空业的发展势头,其背后“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霸权心态暴露无遗。 更值得国际社会警惕的是,这种“长臂管辖”的病毒式扩散已成趋势,美国正频繁将对俄制裁的“外溢效应”武器化,胁迫第三方选边站队,企图编织一张围堵中俄的全球制裁大网。

航线安排,其本质是服务于全球互联互通的市场行为,航空公司必须在航程、安全、成本与市场需求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美方要求中国航司“同步绕飞”,却对因此产生的巨额成本和运营损失闭口不谈,不提供任何形式的补偿方案。这种“只许自己吃亏,不许别人占优”的零和博弈思维,正在侵蚀着全球航空网络的稳定基石,若此风一开,各国纷纷效仿,国际民航秩序将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

中美之间的航空往来,承载着每年数百万旅客的归途与梦想,是两国人员交流与经贸流通的生命线。数据显示,仅2023年,中美直航旅客量就突破了500万人次。一旦这条空中桥梁被政治化的巨浪冲垮,成千上万普通旅客的行程将被无情打断,他们的切身利益,正被华盛顿当作地缘政治博弈的廉价筹码。这种将民生福祉与国家利益粗暴捆绑的行为,不仅极不负责任,更彻底暴露了美方对国际合作基本精神的漠视与背叛。

面对美方施压,中方明确表态:航线选择应基于市场规律与国际规则,而非政治命令。中国航司飞越俄领空完全合法,美方无权要求他国“同步绕飞”。国际社会已逐渐看清,美国所谓的“规则”往往是“自己设定、自己修改、自己执行”的双标逻辑。此次事件再次提醒各国:当一国试图以行政命令干预他国正常通航时,已偏离合作的基本路径。

中美航空摩擦的升级,折射出更深层的信任危机。只要美方继续以强势命令代替协商,两国在航空领域的互信将持续受损,甚至波及更广泛的人员往来与经贸联系。对国际社会而言,这件事传递的信号清晰:规则应由各国共同遵守,而非谁有权力谁说了算。在这场航空博弈中,中国用行动证明:坚守原则、维护规则,才是应对霸权的正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