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大学开设公务员模拟考试,并将“上岸”(即成功考取公务员)作为学生优选项,背后折射出多重社会现实与个体选择逻辑:

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招聘需求收缩与高校毕业生规模扩张形成矛盾。2025年国考报名人数突破300万,省考报名超530万,而多数高校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的比例不足10%。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本质是年轻人对稳定就业的迫切需求。公务员岗位因其抗风险能力强、福利保障完善,成为规避职场不确定性的“安全港”。

面对学生“考公热”,高校通过模拟考试、培训课程、微专业建设等方式,将就业服务从“广撒网”转向“精准滴灌”。例如,北大“公考辅导系列”提供训练营、模考、精讲反馈全流程服务,西南大学开设“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微专业。这种转变既是响应学生需求,也是高校在就业率考核压力下的务实选择。

对个体而言,考公是综合风险收益后的最优解:
成本可控:高校提供的免费模考、培训资源,降低了备考门槛;
收益稳定:公务员薪资虽不突出,但社保、公积金、职业年金等福利完善,长期收益可观;
社会认同:体制内工作在婚恋市场、社会地位等方面具有隐性优势。

当“考研冷、考公热”成为趋势,年轻人用脚投票的结果,实则是对“高风险高回报”与“低风险稳定回报”的理性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