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话说的好,最近20年来,在核心军备的发展上,其实是一直在摸着鹰酱的P股过河,甚至一度都把鹰酱的尾巴毛给摸秃噜了。期间也不止一次的被鹰酱的核心指标严重造假给忽悠。但即使是这其中的公然造假后被完全诱导到了沟里去,也是有很大的实际意义的。最典型的就是双模双脉冲导弹的技术设想、1000兆帕以上超级钢的故意虚标,不但都被神秘大国真的搞了出来,而且实际战术指标还能再现场翻番都不止。以至于到今天,鹰酱想反过来摸石头,都不知道河水在哪里!其中还有一个新项目也是如此;虽然影响力不如双模双脉冲导弹与超级钢那么大,但是对未来的战场胜负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这就是神秘大国的4代主战坦克,很大程度是充分借鉴了作为三代西方主战坦克里面,综合性能,

最为均衡的M1A2系列。神秘大国在陆地主要装甲力量上,长期以来都是深受苏系坦克的影响,直到现有装备数量最多的96与99两个系列都是如此。最典型的就是相对低矮紧凑的整体布局,125毫米的大口径滑膛炮,相对小得多的尾部弹舱与自动装弹机等等。处处都有苏式坦克的影子。但是M1系列从一开始在设计上,就强调相对宽裕的内部空间。如果以立方米计,M1内部的立方有效空间,几乎是T72的2倍还多!而2.3米,几乎是所有苏式坦克净高度永远不敢突破的绝对红线。而M1系列从一开始就不担心其整体高度接近甚至超过2.5米。别看只有0.2到0.3米的高度差,但是坦克内部的实际体验可以说是天壤之别。M1系列里面固定成员4个人都游刃有余;而苏系坦克里面固定3个人,仍然是满满当当。

因为内部空间大,就很容易安排空调等现代化的后续升级。而很多苏系坦克至今不知道空调为何物,还在使用冷水背心。M1系列还有一个很不错的原始设计,就是首下车体前盾,相对与苏系坦克最普遍的首上前车盾设计生存率更高。实战表明,被长杆穿甲弹正面击穿的部位,有9成以上都在薄弱的首上前甲板上,而首下模式被现场击中的案例几乎没有。并不是首下方式天然比首上装甲更强更厚,而是对手瞄准首下甲板,有很大的概率会把穿甲弹打在坦克前面的泥土里!此时只能瞄准防御力最强的炮塔正面。而对首上模式的苏式坦克,只要瞄准坦克炮塔与车体之间的转盘缝隙,那么就会自然打到相对薄弱的首上甲板上瞬间贯穿!还有就是M1系列大部分炮弹,都放在了炮塔尾部的防护隔舱内,

即使被击中,也会通过泄压板迅速泄压,内部直接大规模殉爆立即掀飞炮塔的案例,比苏式坦克甚至是德式坦克都少得多!被击中后成员还有5成的生还的概率,而其他类型的主战坦克,同等战损下,成员的生存概率不到2成。而看看当今神秘大国的4代新坦克的高大外形、明显的首下装甲、炮弹基本都放置在无人炮塔之内等等,已经完全看不到苏式坦克的任何影子,对M1A2则是取其精华,随时战而胜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