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走进秦二世陵遗址公园:触摸大秦帝国的衰亡密码

文丨吴刚西安是陕西的省会,古称长安,又称西都、西京,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西晋、前赵

文丨吴刚

西安是陕西的省会,古称长安,又称西都、西京,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朝代在此建都,亦曾是赤眉、绿林、大齐(黄巢)、大顺(李自成)等农民起义政权之都城。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的一个。西安距今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国都史,其建都历史居北京、洛阳、南京、开封、杭州之首。

西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城市之一,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它曾是连接欧亚大陆的文明枢纽,与罗马、雅典、开罗并称“世界四大古都”。在西安,名胜古迹数不胜数,于是有人调侃,在西安“每迈一步脚都是历史”,“每吸一口空气里面都是文化”,“每锄一下地下面都是文物”。

西安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拥有众多帝王陵墓和名人古墓,如西汉的长陵、阳陵、茂陵,唐朝的昭陵、乾陵等,这些陵墓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规模宏大、内涵丰富,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西安是响誉中外的十三朝古都,帝王陵墓和名人古墓之多,确实名不虚传,其丰富的历史遗迹真是令人目不暇接。除秦始皇陵、汉阳陵、乾陵等帝王陵墓外,在西安邮电大学校园内曾发现600多座古墓,西北政法大学校园内有西汉名臣张汤的墓葬,这些都体现了西安地下文物的丰富程度。

在众多帝王寝陵中,秦朝有2座,即秦始皇陵、秦二世陵。西汉有11座,包括汉高祖长陵、汉文帝霸陵、汉景帝阳陵等。唐朝有18座,如唐太宗昭陵、唐高宗与武则天乾陵、唐玄宗泰陵等。让人产生无限神秘的遐想。

秋意浓浓,秋高气爽,心情倍爽。到西安旅游已有好几天时间了,在参观游览西安事变纪念馆、华清池、大唐不夜城等景点后,有人建议我去秦始皇陵、唐太宗陵等帝王陵寝去看看,我没有这个兴趣,唯独想去看看秦二世皇帝陵。这种心理和这种想法源于我个人对历史细节的好奇。秦二世胡亥作为秦朝短暂统治的关键人物,其陵墓承载着一段充满权谋与动荡的历史。与秦始皇陵的宏大和唐太宗陵的知名度相比,秦二世陵较少被大众关注,这种独特性,激发了我探索小众历史的兴趣,希望通过实地探访,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争议性皇帝的人生轨迹和秦朝衰亡的内在原因。

秦二世皇帝陵,位于今西安市雁塔区曲江池南路,是秦朝第二位皇帝胡亥的陵墓,俗称”胡亥墓”。

据到过西安的朋友给我讲,秦二世皇帝陵现在的名称为秦二世陵遗址公园。该公园于2010年3月开工建设,2010年9月28日建成对外开放。是一个集遗址保护、文化展陈、园林建设为一体的秦文化遗址公园。

在西安旅游,我住的旅馆名叫木兰精选酒店,酒店位置在西安政法大学长安校区西门向西200米,也就是西安市长安区西长安街558号的附近,距离秦二世陵遗址公园,也就是西安市雁塔区曲江池南路252号,从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到秦二世陵遗址公园的直线距离大约为10公里左右。我乘坐地铁2号线到曲江池西站下车,从B西北口出来后沿路向北走100米左右到达公交站台,乘坐K616路路公交,到秦二世陵遗址公园站下车。走近公园大门口,一块横卧的巨石上,用篆体字刻写的“曲江秦二世陵遗址公园”几个大字赫然在目。与我以往参观其它帝陵建筑依山傍岭磅礴大气所不同,这是一个袖珍帝陵,周边高楼林立,陵园占地仅二十余亩,隐于闹市之中。园区整体风格极具秦风特色,以直线、几何、阵列等简洁的手法展示了秦文化的壮美、力量和宏大。

进入公园,庄严肃穆的大秦气息扑面而来,有秦旗招展、秦俑霸气、戈矛呈威、铠甲生寒等元素,还有一个象征权力的虎符雕塑。沿台阶缓步通往山门的甬道上,以公元纪年由近而远依次标注中国代表性历史朝代,给人一种溯流而上的岁月沧桑之感。

秦二世陵墓是一个高五米、直径二十五米的圆形封土堆,若不是土堆前那一块石碑,真不敢把它与帝陵联系在一起。石碑嵌入青砖碑楼,是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碑面阴刻“秦二世皇帝陵”六个隶书大字。到秦二世皇帝陵参观㳺览,与大唐芙蓉园、华清池、曲江池遗址公园、西安世博园等游人熙熙攘攘、接踵连趾的情景相比,秦二世陵遗址公园内冷冷清清,在此参观游览的游人只有我一个,让我感到很纳闷。难道是这秋日的阳光太过炽热,驱散了往日的喧嚣?还是历史的厚重,让人们的脚步不自觉地放慢,甚至选择远离?我站在空旷的遗址前,望着斑驳的石壁和残垣,仿佛能听见岁月的低语。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或许正是这种深沉的历史感,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而我,却在这寂静中,找到了与历史对话的契机。

战国时期,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后成为强秦,在秦王赢政即位后,在王翦、王贲等名将带领下,十年间依次灭亡了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公元前221年,在齐国灭亡以后,秦王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并自称“始皇帝”,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诞生。

秦始皇的真名是嬴政,也可称为赵政。根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为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邯郸,姓嬴,氏赵,名政。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秦始皇也可被称为“赵政”。

秦始皇生前进行了五次东巡,在他作最后一次出巡出发前的一年,东郡落下一块陨石,上面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字样,被视为不祥之兆。然而,秦始皇并未因此放弃计划,毅然决定出巡。结果死于沙丘平台,年仅49岁。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完成中央集权大一统的皇帝,其离世一直是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历经两千多年,此事仍然牵动着无数人包括我的好奇心。

关于秦始皇死因至今仍是历史悬案,主要有以下两种主流观点:一种是病死说,长期劳累与疾病积累所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政务繁重,每日批阅大量文书,工作强度极大。同时,他晚年追求长生不老,服用大量含汞的丹药,可能因重金属中毒加剧身体负担。此外,史书记载其外貌特征(如“蜂准”“豺声”)可能暗示患有呼吸道疾病或软骨病等慢性疾病,长期积累导致身体机能衰竭。另外与巡游劳累与环境因素有关。最后一次东巡历时9个月,行程近万里,途中天气炎热、舟车劳顿,可能诱发原有疾病急性发作,最终导致死亡。

一种是谋杀说,秦始皇临终前拟立长子扶苏为继承人,但胡亥、赵高为争夺权力,有篡改遗诏、谋害秦始皇的嫌疑。赵高作为秦始皇的近侍,掌握调兵虎符和玉玺,有机会实施谋杀。

至于另外一种铁钉谋杀论,因缺乏证据站不住脚,只能是说说而已。历史学家郭沫若提出,秦始皇死后右耳流出黑血,推测可能是被三寸长铁钉从右耳钉入头部致死。但此说法缺乏直接证据,更多是基于史料推理。郭沫若曾提议挖掘秦陵,被周总理以保护文物的重要性为由拒绝。

主流史学界倾向于病死说,因《史记》等正史明确记载秦始皇是“病崩”。谋杀说虽有逻辑推理,但缺乏确凿证据。秦始皇的死因可能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包括长期劳累、疾病、丹药中毒以及巡游中的环境因素等造成的。

号称“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在位十一年死后,21岁的幼子胡亥在赵高的协谋下,逼始皇长子、修筑千里直道的扶苏自杀,登上了秦二世的皇帝宝座。秦二世胡亥于公元前230年出生,公元前210年即位。

按常理,胡亥继位后,子承父业,应该励精图治,更上一层楼,把秦国治理得井井有条,更加繁荣富强,让百姓安享太平,呈现出让百姓刮目相看的良好局面。然而,令世人寒心甚至非常失望。胡亥登基后,在位三年,不仅没有继承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反而荒淫无道、残暴昏庸,官吏连坐而受罚的人数不胜数,受刑的人遍布道路,每天都有大量死尸堆积在集市上。这里讲的连坐是古代的一种管理制度,是指本人未犯罪,但因与犯罪者有某种关系而受罚的一种制度。

胡亥的暴政,最终点燃了反秦的怒火,各地农民纷纷起义,陈胜吴广为首领,揭竿而起传天下。六国旧贵族(项梁、项羽)及刘邦等势力相继响应,形成多股反秦力量。赵高通过“指鹿为马”清除异己,架空皇权,逼24岁的秦二世即胡亥自杀,改立子婴为王,秦朝迅速走向灭亡。秦二世胡亥也被以“黔首之礼”,草草进行埋葬。秦始皇延元万年的梦想,随之破灭,

秦始皇在世时,曾有过“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的梦想,但秦朝仅存14年便灭亡,他的这一梦想随之破灭。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并推行了一系列制度变革,如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试图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帝国。然而,秦朝的暴政(如繁重的徭役、严苛的法律)引发了民众的反抗,最终导致王朝迅速崩溃。本欲传位给长子扶苏,却被赵高和李斯篡改诏书,第十八子胡亥继承皇帝,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被赐死,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7年,秦朝只存在了14年就土崩瓦解。费尽心血,历尽千辛万苦,牺牲无数将士,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在短短14年的时间就灭亡了。秦朝的灭亡不仅结束了秦始皇的万世之梦,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短命王朝的典型案例,其教训深刻影响了后世统治者。

参观游览秦二世陵墓,我为短命秦朝而感到悲哀惋惜,同时对历史兴衰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思考。

秦始皇一生共有子女33人,其中儿子23人,女儿10人。秦始皇原本心意的继承人是长子扶苏。但实际继承秦始皇位置的是他的第十八子胡亥。胡亥继位是因为赵高和李斯等人密谋篡改遗诏的结果。

秦二世胡亥是中国建立帝制后的第二个皇帝,他的统治确实是秦朝迅速衰亡的关键因素,他的昏庸、残暴与沉迷享乐,加速了大秦帝国的崩溃。他即位才三年便葬送了大秦的江山。在胡亥墓前,我为此哀叹!不禁发出“子孙不如我,留江山干什么”的感慨。秦二世在位期间(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因暴政、亲佞远贤等行为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我为胡亥荒淫无度、挥霍民力却不懂得稳固基业而义愤填膺。这是我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

胡亥的悲剧不仅在于他个人的无能与贪婪,更在于他失去了对权力本质的理解——江山社稷是为百姓谋福祉的载体,而非个人享乐的工具。他的故事警示后世:君主若只图私利,忽视民生与治国之道,再强大的基业也会瞬间崩塌。

胡亥即位后,在其父的基础上,继续大兴土木,如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等,征发大量民夫,导致民不聊生。同时,他听信赵高谗言,诛杀宗室大臣,引发朝野恐慌。这种滥用权力、漠视民生的行为,最终点燃了农民起义的烽火,使秦朝在短短几年内土崩瓦解。

历史往往警示后人:权力若用于享乐与私欲,必将失去民心;而唯有以民为本、任贤远佞,才能延续国家的繁荣。胡亥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失败,更是对后世统治者的深刻警示。

环顾公园内,零星布置了一些诸如秦砖汉瓦之类的物件,还有一个雕塑群再现了“指鹿为马”的故事。此外,还有“二世篡诏”雕塑群,以写实手法再现了密谋场景,让人仿佛听到了他们的窃窃私语。

最后参观游觉秦殇博物馆,公园内的秦殇博物馆,以秦二世一生经历的主要历史事件为叙事主线,以秦国文明的兴起及衰落作为背景线索,通过文物展出以及声、光、电、影像等科技手段,在展示秦代文明的同时,也客观地描述了秦二世统治下秦文明从极盛到衰落的历史过程。

秦朝灭亡,留给人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它告诫后世统治者,要施行仁政,轻徭薄赋,关注民生,尊重民意,才能长治久安。

秦朝实行暴政,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秦朝延续商鞅变法的严刑峻法,法律条文繁杂严苛,如“失期当斩”等规定,使百姓动辄触犯刑律。同时,秦始皇统一后大兴土木,修建长城、阿房宫、骊山陵等工程,征调大量民力,全国服役者超200万,占人口比例极高,导致民力耗尽,社会经济崩溃,民不聊生,为起义埋下隐患。

秦灭六国后,虽对部分贵族采取宽容政策,但六国百姓对秦朝灭国之仇记忆犹新。陈胜吴广起义后,六国旧贵族纷纷借机起兵,以“复立六国”为号召,凝聚了反秦力量,成为推翻秦朝的主力。

秦始皇死后,赵高联合李斯伪造遗诏,扶植胡亥登基,即秦二世。赵高为巩固权力,先后诛杀扶苏、蒙恬、蒙毅等重臣,导致秦朝失去军事核心力量。蒙恬所率长城军团是秦军精锐,其被杀后,秦军战斗力大幅下降。此外,李斯被杀后,秦朝中枢人才凋零,统治能力严重削弱。

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试图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但这一变革过于激进,未给社会足够时间适应。六国百姓长期受分封制影响,对大一统格局接受度低,且郡县制下地方缺乏自主性,一旦中央失控,地方难以有效组织防御。

继承人、接班者秦二世胡亥,缺乏政治经验和统治能力,能力不足,力不从心。即位后继续推行秦始皇的残暴政策,如征发徭役、屠戮兄弟姐妹,加剧社会矛盾。其昏庸无能使秦朝统治雪上加霜,无法应对起义军的挑战。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秦朝迅速灭亡。这一历史事件深刻地揭示了统治者与百姓关系的重要性,即统治者只有重视百姓的利益,减轻百姓的负担,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定繁荣。如果统治者只顾自己享乐,对百姓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最终会失去民心,导致国家的灭亡。

秦朝的短命是严刑峻法、社会矛盾、统治内斗、制度转型及继承人无能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虽为中国历史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但过度激进的政策和内部混乱使其难以长久维持统治。

曲江秦二世陵遗址公园的主题就是借前警后,正所谓“以史为镜,方可以知兴替”。通过展示秦二世的暴政和秦朝的迅速灭亡,警示后人要以民为本,不可骄奢残暴,否则必将自食恶果

离开曲江秦二世陵遗址公园,漫步在曲江新区的街道上,现代都市的繁华与历史遗迹的沧桑形成鲜明对比。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们在时代的浪潮中匆匆前行,而秦二世陵却在角落里默默守望着这一切。它像一位沉默的老人,见证过秦朝的辉煌与衰落,也目睹了西安的兴衰变迁。在这繁华深处,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秦朝的叹息,更是对人类文明延续的深深敬畏。

☆ 本文作者简介:吴刚,曾用名吴绪承,湖北监利人,研究生学历,自由撰稿人。从军27载,海军上校军衔。行政正团级转业至地方公安局工作后,被公安部授予公安三级警监警衔。闲暇时笔耕不辍,创作消息、通讯、小说、散文、诗歌、随感等。数十年来,有3000余篇作品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海军》报等刊物发表,其中百余篇荣获军内外新闻奖、优秀征文奖。著有《海天壮歌》等多部文集。在部队和公安工作期间,先后七次荣立三等功。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