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政坛,能在中美关系领域坚持三十年的人不多,坎贝尔算是其中的老将。他从克林顿时代起就在琢磨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主导过“重返亚洲”战略,也推过“印太战略”,被称为“印太沙皇”不算夸张。
但讽刺的是,正是这个斗了中国几十年的老牌战略家,亲口承认,美国单靠自己,已经赢不了中国。
坎贝尔和另一位拜登政府前国家安全委员会对华事务主任杜如松联名撰写了一篇文章,他们列了一串数据,摆出一堆事实,直白地说:美国的单打独斗路线不管用了。
美国战略界的情绪变化并不是毫无征兆。这次坎贝尔和杜如松的认输,直接被外媒解读为受到中国九三阅兵的刺激。
这场阅兵在中国国内被视为例行展示,但在外部却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中国在军事技术、战略威慑和现代化战争体系上,已经完成从追赶者到主导者的转变。
9月7日,《纽约时报》刊出一篇联名文章,两位美高官这次在文中罕见承认:中国的造船能力是美国的230倍,海军已是世界规模最大,且在实战部署和防区拒止能力方面建立了主场优势。
他们还特别指出一个趋势:中国并非单纯在增加军费,而是在以极高效率推动军事系统的体系化升级。这种升级不只是“堆装备”,而是围绕数字化、无人化、智能化构建完整的作战体系,这正是美国传统优势正在被迅速侵蚀的领域。
尤其是中国海军的现代化进程和造舰速度,让美国海军高层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根据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数据,中国目前的海军舰艇总吨位已接近甚至超过美国,同时在舰艇建造周期和部署灵活性方面拥有更高效率。
坎贝尔并非临时被惊到。他长期关注中美军事能力对比,早年曾坚信美国依靠技术优势和全球布防可以压制中国。
文章中最直接的认输,还是来自对中国经济和制造业的判断。坎贝尔和杜如松指出,中国经济规模已经比美国高出近30%,制造业规模是美国的两倍。过去美国总认为自己在高端制造、金融体系和技术标准制定上具备绝对优势,但现实告诉他们,这些“护城河”正在被中国逐步填平、甚至反超。
尤其是制造业,中国在过去十年里已经完成了从量大价低到质优价稳的转型。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公布的数据,中国在全球制造业附加值中所占比重已达近30%,几乎是美国的两倍。更关键的是,中国在设备制造、工程机械、电子元器件、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等领域,已经从跟跑变成领跑。
美国国内则面临制造业空心化、劳动力结构老化、供应链外移等多重困境。特朗普虽提出“重振制造业”,但无论是《芯片法案》还是“美国制造”政策,短期内产生的效果都远无法与中国制造的体系化能力相抗衡。
文章中还提到,中国在科技领域的活跃专利数量和高被引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游戏,而是科研生态系统成熟的标志。美国过去依赖的“技术垄断”正在被打破,而中国的科研资源、人才储备、产业转化机制正在形成正循环。
追赶不上了,盟友体系正在失效坎贝尔和杜如松在文中最焦虑的,不是中国已经走多远,而是美国正在走偏。在他们看来,特朗普主导的外交无异于自残。他们直言,特朗普的“单打独斗、以关税为核心”的政策,不仅没有削弱中国,反而加速了中国的自主化进程,还疏远了美国的传统盟友。
文章警告:如果美国再不调整战略,未来几十年将由中国主导。这句话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对目前美国全球影响力下降的真实回应。
过去美国靠军力和盟友体系主导国际秩序,但在特朗普时代,退出多边组织、挑起贸易争端、忽视盟友利益,使得美欧关系、美日韩关系、美澳关系都开始松动。
与此同时,中国并没有去搞所谓的军事同盟,而是用经济合作、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交流等方式构建了合作网络。
坎贝尔曾经主张“激烈竞争但要建立护栏”,现在他看到的,是美国的护栏正在坍塌,而中国的系统性结构正在稳步扩张。制度上的差异,反而成为中国扩大国际影响力的优势,而不是劣势。
他在文章最后表示,美国真正的焦虑点在于“未来谁主导世界”,这是美国长期以来对中国崛起最大的心理障碍。坎贝尔和杜如松试图唤醒美国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他们担心中国正在建立自己的盟友体系,正在谋求全球主导地位。
但实际上,这种判断更多是延续了美式思维惯性。中国强调的是“和平发展、互利共赢”,更多是在确保自身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基础上参与全球治理,而不是复制美国那种全球军政同盟体系。
坎贝尔认输,虽然是出于唤起美国危机感,但也间接说明,美国在过去的战略路径上已经走到了尽头。中国不会回到过去那个被动应对、跟随西方的阶段,美国也必须适应一个“平起平坐”的中国。
美国要做的,不是幻想中国减速,而是自己加速;不是拉盟友围堵中国,而是反思为何盟友开始动摇。中国不会因为美方的焦虑而停下发展步伐,美国也不该因为中国的崛起就陷入战略恐慌。
如果美国还想保有影响力,就必须放下傲慢,重新理解世界,也重新理解中国。
参考资料:
特朗普的粗暴外交如何将潜在盟友推入中国阵营
LUKE BROADWATER, DAVID E. SANGER
2025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