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奥黛丽・赫本的二儿子卢卡・多蒂在苏州打赢官司的事儿,直接冲上了热搜,评论区里全是讨论的声音。一家叫 “Angel’s 赫本时光” 的餐厅,没经过允许就用了赫本的名字和肖像蹭热度,最终被法院判了侵权。
网友们一边喊 “干得漂亮”,一边也满是好奇:赫本都去世 30 多年了,她儿子远在国外,咋能发现苏州这家不起眼的餐厅呢?
这事儿得从 2014 年说起。当时苏州有家餐饮公司开了这家餐厅,打从开业起就把赫本当成了 “摇钱树”。
店里的装潢挂着赫本的肖像,官网和微信公众号上全是她的名字和照片,明晃晃地用名人效应吸引顾客,可从头到尾压根没找赫本家人要过授权。
更气人的是,2025 年被起诉后,他们也就象征性地撤了几张照片,“赫本” 这俩字和相关的宣传还是照用不误,典型的揣着明白装糊涂。
不少去吃过饭的消费者后来都说,一开始真以为这店和赫本家族有关系。“毕竟店名带‘赫本’,墙上全是她的经典海报,服务员介绍的时候也含糊其辞,谁能想到是山寨的?”
这种误解恰好印证了餐厅的侵权有多明目张胆,网友看完都吐槽 “这哪是开店,分明是靠蹭名人躺赚”。
赫本的二儿子卢卡・多蒂哪儿能眼睁睁看着妈妈的名声被这么糟蹋。他直接把餐厅告上了法院,说这种行为不光损害了妈妈的人格尊严,自己作为家人也受了精神伤害,还损失了本该有的经济利益。
他的要求很明确:立刻停用赫本的名字和肖像,公开道歉,再赔偿 100 万经济损失和 11.8 万的维权开支。网友们都支持他,觉得 “就该这么较真,蹭了十年热度太欺负人了”。

这案子经过苏州工业园区法院一审和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结果很清楚:餐厅必须马上停用 “奥黛丽・赫本” 这个名字,在报纸上公开道歉,还要赔 20 万经济损失。
有意思的是被告餐厅的辩解,听完简直让人哭笑不得。他们说赫本都去世 32 年了,人格权早就跟着消失了,她儿子根本没资格来维权。

这话一出,评论区里全是网友的吐槽:“这是完全没学过法吧?真当法律是摆设?” 法院直接驳回了这种说法,明确表示死者的人格利益照样受保护,衍生的经济利益家人能继承,卢卡作为亲儿子,维权的资格板上钉钉。
餐厅见这招没用,又说自己是 “正当使用”,没丑化赫本的形象。可谁都知道,就像网友说的,在咱们这儿一提 “赫本”,十个人有十个都会想到那位优雅的传奇女星,这俩字早就和她绑在了一起。
就算撤了照片,光用 “赫本” 这个名字,照样会让人以为餐厅和赫本家有合作。法院也说了,这种长期使用的行为,本身就是持续侵权。
最后法院判赔 20 万,也是有道理的。毕竟餐厅侵权长达十年,被起诉了还不主动停用名字,明显没一点悔意。再加上卢卡维权花了不少钱,餐厅这些年靠蹭热度也赚了不少,这 20 万就是给他们的惩戒,网友都说 “罚得好,就得让侵权的付出代价”。
其实这场官司的意义,早就超出了 “一家餐厅改名” 的范畴。它明明白白地告诉所有人,公众人物就算不在了,他们的人格尊严和背后的经济价值也不会 “人死灯灭”,家人完全可以站出来维权。

这正是《民法典》第 994 条说的人格利益延伸保护,就像网友总结的,“给所有想蹭名人 IP 的商家敲了警钟,没授权就敢用,法律可不答应”。

之前那些误以为餐厅有官方授权的消费者,刚好印证了法院说的 “误导公众” 没说错。不过大家最好奇的还是,卢卡远在国外,咋能发现苏州这家店的?
原来赫本家族早就专门成立了团队,负责打理她的遗产和权益,就是盯着这种侵权行为。更巧的是,卢卡自己不光是作家,还是个厨师,之前还出过赫本的家庭食谱,对餐饮行业的动静本来就敏感,碰到这种蹭妈妈名气的餐厅,自然一下就发现了。
网友们看完真相都恍然大悟:“原来是有专业团队盯着,加上卢卡自己懂餐饮,这餐厅真是撞到枪口上了”“怪不得能找到,这操作太专业了”。
还有人补刀:“这餐厅怕不是觉得国外名人管不着,结果人家维权比谁都较真”“侵权的时候不想想后果,现在败诉赔钱纯属活该”。
说到底,这场跨了太平洋的维权案,不光是给赫本正了名,更像一堂活生生的普法课。它告诉我们,对经典的敬意从来不是肆无忌惮地消费,就算是已故的名人,他们的尊严也容不得侵犯。而法律的保护,从来不会因为时间流逝就褪色。
你们觉得这 20 万的赔偿够不够?要是碰到这种蹭名人热度的商家,该怎么处理才好?评论区里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