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9年,魏主曹睿去世,临终期间立8岁的曹芳为帝,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辅政。此时司马懿已经60岁,从伺候魏武帝到曹芳,司马懿已经熬死三代君主、祖孙三代。因为“三马食槽”的谣言,且司马懿活的时间太长,曹睿以及所有的曹氏宗亲都对司马懿颇为忌惮,可司马懿此人有大才,又不能肆意打杀。曹睿在位期间,可以有效的控制司马懿。可曹睿死后,幼主继位,司马懿难免会不安分,就以曹爽为大将军制衡司马懿。

曹爽此人出身干净,是正儿八经的曹氏宗亲,其父曹真是曹操、曹丕、曹睿三代赫赫有名的将军,在宗室和朝中颇有威望。可曹睿没有意识到曹爽是个骄横的富二代,一旦有了权,整个人就飘了。曹爽摄政后,重用自己的手下何宴、丁谧等人,将司马懿升为太傅,踢出权力中心。司马懿借此生病辞职,暗中积蓄力量。曹爽从而在朝中说一不二,可曹爽的高层基本就是一群“二代”,整天纸醉金迷的生活,甚至将先帝曹睿的妃子圈到家中。

这就形成一个对比,曹爽和司马懿同为辅政大臣,曹爽为非作歹,司马懿忠心耿耿,让朝臣都倒向司马懿。公元247年,司马懿以重病骗过了所有人,让曹爽大为高兴,虽然自己独掌朝政,可司马懿同为辅臣,还有名望,令曹爽忌惮不已。现在司马懿要死了,怎么不令人高兴呢?次年,曹爽带着兄弟亲信以及皇帝曹芳前去高平陵拜陵,司马懿迅速发动政变,因司马懿抗击诸葛亮,在关中地区做了十年的统帅,军中都有人。况且以蒋济为首的魏氏老臣也不看好曹爽,司马懿迅速拉起了一支队伍,进入宫中控制太后,先占领武库,接着将都城的禁军统领都换成自己人,此时曹爽的家眷已经落入司马懿手中。

而司马懿书信曹爽,向洛水发誓,只要大将军交出兵权,我保你富贵终生。此时摆在曹爽面前有两个选择,皇帝还在自己手中,完全可以退守许昌,协天子以令诸侯,号召四方官员前来勤王,跟司马懿最终决战。另一种就是投降,将身家性命赌在司马懿会信守承诺,赌司马懿是个大魏忠臣。作为跟随曹爽的那些“二代们”自然不愿冒险,曹爽向司马懿投降,司马懿将曹爽软禁在大将军府中。曹爽投降后,司马懿公然撕毁洛水之盟,将曹爽及其党羽夷三族。

司马懿公然撕毁洛水之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从秦始皇皇帝位后,政治斗争都是有着底线,毕竟王朝建立的三要素就是德、忠、孝。而司马懿的所作所为,表明了政治斗争可以无底线的,撕毁了封建王朝德行方面最后一块遮羞布。司马懿随后以太傅之名独掌魏国朝政,魏国建国已经历三代人,是魏武帝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基业,自然还有忠心于魏室的人。而淮南作为抗吴的第一线,一直都是忠心的悍将在把守。太尉王凌在淮南起兵,立楚王曹彪为皇帝,公然反抗司马懿。司马懿得知消息,火速带领军队前去平叛,司马懿行军速度极快,王凌还没有做好准备,心中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司马懿不断用书信安抚王凌,表示公如果主动投降,我会向陛下求请保住你的性命,王凌于是主动投降,这场叛乱更像一场闹剧。

王凌投降,可心狠手辣的司马懿并没有饶过他,将王凌夷三族。司马懿平定叛乱后回到洛阳,同年九月病逝,他的儿子司马师接过权力的接力棒,继续独掌魏国。司马师在早年虽然籍籍无名,可司马懿的重要决策中却处处可见他的身影,高平陵之变中跟随司马懿的三千死士就是司马师秘密豢养,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在曹爽的眼皮子底下而没被发现。司马师继承大将军之位后,南方的吴国又开始不安分了,司马师向南击败诸葛恪,声望增加,而此时在宫中的皇帝曹芳就有点担心,他本以为只要熬死司马懿之后,就可以收回皇权,可又来了个司马师,他与中书令李丰还有皇后之父张缉密谋拿下司马师,可被告密,计划还没有实施就失败了,司马师诛杀李丰、张缉之流,就废黜皇帝曹芳,立更容易掌控的曹操之孙曹髦为帝。

司马师的行为引起了朝廷上下的不满,朝中上下都知道司马氏有篡位之念,淮南的毋丘俭和文钦二人受曹魏的知遇之恩,确定叛乱,他们先假借郭太后之名,落实司马师的篡逆之实,在淮南起兵。司马师反应迅速,他亲自带兵平乱,命令各路军队坚守不出,消耗叛军的锐气和粮草,后又进攻叛军的大后方寿春,叛军士气不振,又发布诏令,投降者不杀。毋丘俭知道败局已定,于是投奔东吴,而叛乱很快平定,司马师诛杀毋丘俭及其部下三族,而司马师在战争中,眼疾发作,不久后病死。司马师死的很突然,司马氏内部出现了权力真空。而皇帝曹髦也一直在蛰伏,在得知司马氏去世的消息,立刻下诏,让司马昭留守许昌,派大将傅嘏接替兵权入京,此举是为了夺回司马家的兵权,一旦没有兵,司马昭就只能任人宰割。

傅嘏也明白司马昭肯定不会交出兵权,自己只会是死路一条,于是投靠司马昭,司马昭就钟会之计,与傅嘏一同带领大军回京,而曹髦的计策化为泡影,司马昭继承其兄司马师的大将军之位,司马师的手下也全部纳入司马昭手下。司马昭成为魏国的实际掌握人,司马昭为了快速掌握地方大权,下诏令淮南的诸葛诞升为司空,来朝中任职,诸葛诞明白这是司马昭的明升暗降之策,于是起兵反叛,并向东吴求援,司马昭率全国26万大军平叛,并且带上了皇帝和郭太后,也是为了防止皇帝在背后搞事。司马昭通过围城之策,将叛军围困在寿春城中,最终诸葛诞兵败,并被夷三族。此后,再也没有忠心于魏室的大臣反对司马昭,为司马昭的篡位定下基础。

曹髦明白司马昭已经成为实际的皇帝,篡位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如今整个棋盘已经为死局,曹髦用自己的性命将整个棋局盘活,将司马家定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公元260年5月6日夜,宫廷护卫李昭开始部署在朝会中干掉司马昭,可却天降大雨,朝会推迟,司马昭逃过一劫。可宫中都是司马昭的人,司马昭最后知道了,曹髦准备放手一搏,将自己准备杀司马昭的事告诉了侍中王沈和散兵常侍王业,可这两个人转头就告诉司马昭当投名状了。曹髦带领宫中的禁军出云龙门,直冲司马昭大将军府,司马昭明白此事自己不能抛头露面,将此事交给心腹贾充,贾充知道如果弑君,自己必然会被司马昭退出来背黑锅,可无奈只能带兵拦截曹髦。

谁知道有个愣头青成济将曹髦杀了,司马昭也定在就耻辱柱上,当街弑杀皇帝,司马昭此生再也当不了皇帝,司马昭后来虽然夷成济三族,可明眼人都知道成济是司马昭授意的。曹髦以一己之力将后面的晋朝名声搞臭了,而司马昭也得处理弑君的影响,司马昭重新立曹操之孙曹奂为帝。可自己必须通过一场大胜来挽回在天下人的声誉。而南方的蜀、吴两国,也在走下坡路,司马昭定下了先蜀后吴,统一天下的战略,即是为杀曹髦之事买单,也是为了簒魏赢得巨大的声望。公元263年秋,司马昭发三路大军共18万伐蜀,此时诸葛亮已经去世多年,蜀军的统帅人物是姜维。魏军的部署如下,邓艾率领三万牵制姜维,诸葛绪则是断姜维退路,钟会率领十多万攻打汉中,打通入蜀通道。可后面诸葛绪由于畏战,姜维率军退守剑阁。钟会所带军队被困在剑阁,由于后勤补给困难,钟会想要退兵,而邓艾放弃跟钟会合兵,从阴平小道绕道剑阁后方,蜀国由于没有部署,大败。邓艾军在绵竹跟诸葛瞻交战,蜀国大败。邓艾大军逼近成都,后主刘禅投降,刘禅下令姜维投降钟会。

灭蜀后,钟会起了割据的心思,在姜维的蛊惑下,诬告邓艾谋反,邓艾在押送过程中被仇家所杀。而钟会假借已故郭太后诏书,想要光复魏室,诛杀司马昭,可此时司马家的党羽遍布朝中跟军中,钟会军中哗变,钟会跟姜维身死。钟会跟他的继子被处死,因为士族内部的通婚问题,钟会的三族得以保留。司马昭也因为战功和小皇帝的拥立之功,获封晋王,而他的治所也是司马家起家的在山西的十个郡。而司马昭灭蜀后,随着年岁渐长,对继承人的问题泛了难。他有两个选择,长子司马炎、次子司马攸。

这就有点乱了,司马炎和司马攸是同母所生,都是嫡子。按理说直接就是立司马炎就行了,可司马攸已经过继给了司马师,司马师虽然活了40多岁,可只有五个女儿,没个儿子。而司马攸也是深受爷爷司马懿器重,当初在讨伐王凌之战时,司马懿带着司马攸,事后也是被封为长乐亭侯。司马攸长大后,也是喜好音乐、礼贤下士,就是我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而司马炎则是结交党羽,在朝中颇有势力,为人心狠手辣,对比司马攸,司马炎更适合作为继承人,在宗法上,司马炎是司马昭的亲儿子,而司马家最后是要篡位的,相比下,司马攸过于仁厚,可以成为盛世之君,可不能成为开拓者。

随后,司马炎被立为世子,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司马炎名正言顺的继任为晋王。司马昭去世,次子司马攸表现的过于伤心,毕竟已经过继给司马师了,这样就显得司马炎过于不孝,毕竟这个哭是要留给日后的晋王司马炎的,司马炎表示自己要服丧三年,这就使得追随司马炎的臣子不干了,我们都想要成为开国功臣,就劝说司马炎改变了主意,公元266年,司马炎接受魏帝曹奂的禅让,建立晋朝。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炎封曹奂为陈留王,让其安享了晚年。

经过司马氏三世四人的努力,终于完成了魏国变晋的转变,可晋朝这个国家是畸形的,正所谓古代王朝的建立是靠德、孝、忠作为基础。而司马氏的“洛水之盟”、“当街弑杀皇帝”将王朝的德、忠都消耗殆尽,留下的只有孝,可孝不是应该的,子女天生就应该孝顺皇帝,而晋朝这个畸形的王朝注定不能长久,除了这个原因,还有司马家的下一代实在太过草包。正所谓“三国耗尽英雄气,两晋皆是鼠辈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