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广州得从根上唠,
公元前214年,赵佗把番禺城筑起来,这便是广州的第一块砖,
《史记》里写他“和集百越”,不是空话,
现在越秀山还埋着南越王墓,青铜酒器上的龙纹,至今能看出当年中原与岭南的混融。
老广的日子藏在早茶里,不是摆谱,是真过日子。
天没亮,茶居门口就蹲着老头,手里攥着搪瓷杯,等“一盅两件”,
虾饺得够十二褶,烧卖的肉要带点肥,普洱得焖够时辰。
你要是催服务员,他准慢悠悠说“急什么,茶要慢慢泡,日子要慢慢过”,
这股子稳劲,传了百十年。

清代那阵,十三行是真风光。
全国就这一个口岸通洋商,骑楼底下堆着广绣、瓷器,洋银叮当响。
现在上下九还留着当年的商号门脸,摸着手感粗糙的青砖,
能想见当年船工喊着号子搬货的热闹,这热闹里,藏着广州最早的“开放劲儿”。
今天,小汐跟诸位聊聊广州最值得品尝十样特色小吃……

广州早茶的“必点C位”。
这枚形似石榴花的点心,皮薄如蝉翼,透得见内里虾仁的粉、猪肉的腴,
咬开瞬间汁水在舌尖炸开,鲜得人直咂嘴,老广管这叫“爆浆”。
干蒸烧卖源自元大都“稍麦”,南下至广州后脱胎换骨:
面皮掺入鸡蛋液,韧得能兜住馅料;
馅料必用三肥七瘦的猪腿肉,混着鲜虾仁、冬菇粒,摔打上劲才够弹牙。
清末《粤海关志》载,乾隆年间外商带来馅料,与本地面皮结合,成就这口“珠江鲜香”。
如今它已是“广式早茶四大天王”之一,
非遗名录里的活态传承,连法国米其林主厨都赞“封存着珠江的鲜”。
早茶时,老茶客总爱点上一笼,配壶老普洱,在“一盅两件”的烟火气里,
把日子过成慢镜头,这,就是广州的味道哲学。

清末光绪年间,光塔寺旁回族厨子为避猪肉禁忌,创出“和味牛杂萝卜”。
牛肠、牛肺同萝卜共炖,吸足五香酱汁,剪块蘸辣酱,一口“食咗先讲”直抵老广胃底。
此味出,回民非回民皆来“打卡”,流传至今。
牛杂选牛四肚最佳,蜂窝肚弹牙,牛膀软滑;
萝卜必切大块,久炖不烂,吸饱牛油香。
传统做法:牛杂焯水去腥,加八角、桂皮、草果入高压锅压30分钟,
转瓦煲同萝卜熬20分钟,汤汁浓如琥珀,香料味不抢本味。
现代改用牛骨清汤底,配酸萝卜解腻,鲜度直追“屠宰至入店肉质仍带体温”的古法。
如今西关巷弄、北京路推车、番禺老档,处处可见牛杂摊,
竹签串起热乎牛杂,蘸甜辣酱,是外地游客必尝的“烟火气”。

清光绪十五年诞于广州城西糕酥馆,今莲香楼前身。
其皮薄如纸,松软油润,莲蓉、豆沙、五仁馅料皆取岭南精粹,
湘潭寸三莲煮出绵密莲蓉,增城西山乌榄仁磨入五仁,
咸蛋黄必选攸县麻鸭,黄泥腌足四十日,油润透亮似金沙。
这口甜咸交织的“团圆味”,自唐僖宗赐饼新科进士起,便与中秋月圆绑定了千年。
明人田汝成说“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
如今广州街坊仍守着“分食一块饼,
同盼月满人圆”的老理儿,莲香楼、陶陶居的饼模一压,便是半城烟火半城香。
这月饼的讲究,藏在“回油”二字里。
饼皮以转化糖浆、花生油、低筋粉揉制,烘烤后需静置三日,
待油分渗入皮中,方得皮软馅润的绝妙口感。

早茶界的“四大天王”之一,诞生于清朝末年粤剧兴盛时。
相传粤剧演员卸妆后必吃叉烧包,寓意“开口笑”解戏台愁,渐成风俗。
其外皮松软如云,蒸后自然裂开成“雀笼形”,
露出蜜汁叉烧馅,
肥瘦相间的梅头肉经蚝油、老抽腌制,烤至焦香后裹入芡汁,
咸甜交织,咬一口肉汁四溢,连皮带馅都“掂过碌蔗”(广东话,意为“顶呱呱”)。
如今,荔湾区的永兴烧腊店仍坚持古法:
面种发酵十小时,叉烧必选“五层楼”(肥瘦五层),
蒸制时火候精准到秒,出笼时包子“爆口微露馅”,香气能勾住整条街的脚步。
外地游客打卡必点,连海外唐人街都认这口“乡味”。
广东省餐饮协会更将其列入非遗技艺传承项目。

始于唐时罗定龙龛道场。
僧人惠积以米浆混油盐葱韭蒸制“油味糍”,乾隆南巡尝后笑称“似肠非糍”,遂得名“肠粉”。
今时今日,西关布拉肠“白如雪、薄如纸”,
粉皮裹着捶打成胶的鲜虾牛肉,浇一勺秘制豉油,入口爽滑微韧,米香裹着鲜甜直窜鼻腔。
潮汕肠粉则豪横,生蚝虾仁豆芽堆成小山,
淋上蒜香勾芡酱汁,热乎落肚,连汤汁都“好食到舐舐脷”。
2022年肠粉技艺入非遗,其魂在粉皮与酱汁。
粉浆讲究米水配比,蒸制需猛火快蒸至起泡,薄如蝉翼却韧而不破。
酱汁更是各家绝活,老抽生抽熬糖加香料,甜咸平衡,画龙点睛。
如今抽屉式肠粉铺满街巷,现宰食材本味鲜,
从早茶到夜宵,广东人离不得这口“肠粉味”。

清末疍民在珠江艇仔上创制,因“艇仔”售卖得名,现列广府小吃C位。
昔时疍家女金水救鲤得报,以鱼虾粥佐油脆之物换钱医父,传下这碗“救命粥”。
另一说西关阔少落魄,用炸鱿鱼丝、生鱼片、海蜇丝等十数味配料,
冲入滚烫鸡鸭骨粥,撒芫荽、紫苏,成“穷人富味”的街头传奇。
粥底必用冷水浸足时辰的粳米,慢熬至绵滑如缎。
生鱼片、叉烧丝、鱿鱼须现烫现吃,脆花生、炸米粉丝、蛋丝铺面,
一口下去脆鲜滑嫩齐奔舌尖。
这碗粥,早不是果腹之物,是岭南水韵的活化石。

明代伦文叙卖菜时,粥铺老板常赠肉丸、猪肝、粉肠粥充饥,后来他高中状元,
亲题“及第粥”三字,从此猪杂入粥便沾了“三元及第”的吉利。
如今西关伍湛记的粥底仍用油粘米、瑶柱、腐竹、猪骨慢熬三小时,
米粒全化,稠滑似脂,
现点现滚时撒把葱花、姜丝,再下新鲜猪肝、粉肠、肉丸,
滚熟后撒油条碎、花生米,配碟鸡蛋散,鲜得人直咂舌。
高考前后,老街坊必带娃来“饮啖热粥”,
图个“金榜题名”的口彩。
这粥看似寻常,却藏着讲究:猪肝要切薄片浸淀粉,粉肠剞花刀更易入味,
肉丸需七分瘦三分肥捶打,
咬开时肉汁四溅,配着粥底的绵密,鲜得连舌尖都打颤。
老广说,“食咗及第粥,中状元唔使愁”,
这碗粥,吃的是烟火气,更是一代代人对后生的殷切盼头。

同治年间,广州双门底“三楚面馆”首创此味,
竹升压制的银丝面裹着三七肥瘦猪肉与鲜虾馅,
大地鱼、猪骨熬的汤头清鲜透亮,无味精添足本味。
老广称其为“细蓉”,因西关大少嫌分量足,
便将面量减半,倒成就了“面盖云吞、汤不过面”的讲究。
如今老字号仍守着全蛋和面、竹升压面的古法,
云吞现包现煮,皮薄如蝉翼,咬开“剥剥脆”,汤底熬足四小时,连韭黄都只取嫩尖。
这碗面是广州人的“乡愁容器”。
清晨开启活力,深夜慰藉疲惫,漂泊者归乡必先嗦一碗,那口鲜甜瞬间熨平所有颠簸。
它非遗身份傍身,却无贵族架子,
街头巷尾的老担子,竹板敲响“独得独得”,便是一代代人的味觉记忆。

系广州早茶嘅灵魂,起源于1920年代广州伍村五凤乡。
当时茶楼老板为揽客,用河鲜虾肉配猪肉、笋丁裹粉蒸制,
虽初时皮厚如纸,却因鲜甜爆汁成了“爆款”。
后经改良用澄粉替代面粉,皮薄透如蝉翼,能透出虾仁的粉嫩,成就“一盅两件”的顶流担当。
如今仍是早茶桌的“头牌”。
其形如半月弯梳,必捏十三褶,皮薄不漏汤,虾仁弹牙似在舌尖跳舞。
内馅讲究“鲜”字诀,
鲜虾取当日活虾,剥壳去线后留三分之一切粒增嚼劲,
配肥肉丁润口、笋丁提脆,盐糖胡椒香油调味,蒸四分钟即成。
咬开时,鲜汁“嗞”地窜出,虾的甜、肉的香、笋的脆在嘴里炸开,连空气都沾了鲜气。
外地人来打卡,必得趁热夹起,先啜口汤汁再吃肉,才算懂行。

诞生于清末广州沙河镇“义和居”小店。
樊阿香夫妇为照顾病儿,将龙眉白米用白云山九龙泉水浸泡,连州青石磨浆,
竹窝篮蒸成薄如蝉翼的粉皮,切条后配油盐香葱,首创这道“薄透韧滑”的米食。
1860年已传入马来西亚,如今怡保沙河粉仍以手工古法闻名。
2021年其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遗。
干炒牛河是沙河粉的灵魂吃法,
镬气十足的芽菜、牛肉与河粉在铁锅中翻飞,生抽的咸香裹着米香直窜鼻腔。
老广人最爱的还有牛腩汤粉,汤头清而不淡,粉条吸饱汤汁却仍保持筋道。
如今沙河粉不仅是游客打卡的“必吃项”,更承载着街坊情:

(抹了抹嘴的茶渍,笑着把茶壶推过来)
您看,这些吃食哪样不是街坊们用日子熬出来的?
粥粉面饭里炖着千年商埠的脾气,
咬一口烧卖,嘬一嘴虾饺,
吃的不是点心,是街坊阿婆凌晨三点揉面的手心温度。
下次来广州,别光盯着小蛮腰,
拐进西关老巷,听阿叔讲着“食咗未”,
那热腾腾的烟火气,才是一座城结结实实的心跳。
(茶凉了,给您续上?)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