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望乡|这个村的“武举人”能舞动180斤大刀

青锋村隐于两山之间,四周翠岭环抱。这里传颂着两部迥然不同的“史书”:一部是武举人的传奇,锐气勃发却英年早逝;另一部是百岁

青锋村隐于两山之间,四周翠岭环抱。这里传颂着两部迥然不同的“史书”:一部是武举人的传奇,锐气勃发却英年早逝;另一部是百岁老人的佳话,修身养性而福寿绵长。它们是共同镌刻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命抉择与命运回响。

岩头青锋马路来村的聚星堂,承载着许多人的童年记忆。在村干部陈文强的印象里,聚星堂所在的位置曾经是一处宽阔的跑马场,眼前的菜地早年还矗立着围墙。细雨如丝,天色灰蒙蒙的,我们跟随着陈文强穿过聚星堂一侧的小门,参观起这座古老的房屋,进门那一刹那,仿佛一脚踏入了过去的时空。特制的薄砖砌成精巧的窗棂,透过缝隙能看见里面紧锁的木门。檐下雕梁虽然历经风雨,依然可见往日的风采,砖墙在风风雨雨中显得有些陈旧,青苔星星点点攀附在墙面上,为这个老屋更添了几分古意。再往里,连廊串起数间厢房,木门上的雕饰栩栩如生,即便门板已经略显沧桑,图案的线条却未被时光磨灭。

相传,青锋村曾出过一位神力惊人的武举人。他策马奔腾时,能舞动一百八十斤的大刀,寒光如轮,泼水难近,是乡里引以为傲的雄鹰。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盖世的武艺引来小人嫉恨,一场暗中的算计,一杯毒酒,便让这蓬勃的生命戛然而止,只留下英雄早夭的无尽唏嘘。

或许正是感怀于先辈的悲壮,陈氏子嗣陈永宿,作为浦江一带著名的武师,在归乡后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他将一身绝学带回故里,在聚星堂开设武书堂,收徒授艺,将好勇斗狠的杀伐之气,化作了强身健体、传承不息的薪火。

“礼乐百年承燕翼,诗书千载荷龙光。”这副聚星堂的楹联,如今珍藏于一位奶奶家中。岁月为它蒙上一层薄尘,固定的挂钩也生满铁锈,轻轻一碰就能脱落下来。侧边层层分裂的木片,也无声诉说着它所经历的悠长年岁。

如果说聚星堂是一处引人穿越时空的秘境,那么青锋陈氏宗祠则留存着昔日人们对百岁老人的深情祝福。陈氏宗祠坐落于青锋村,自1695年始建至今,历经三次大修:1858年世侯诸公主持重修,1918年和声公再度修缮,2016年则修宗祠建文化礼堂。每一次修葺,都凝聚着陈氏后人对家族文脉的守护与传承,也让现在的我们有机会瞻仰祠中留存的珍贵记忆。

修缮后的陈氏宗祠,门内是一座气派的戏台。旧时的牛腿雕刻细腻生动,依稀可见过去留下的彩绘痕迹。站在屋檐下抬头看,光线从雕花的间隙洒落,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陈文强带着我们往里走去,自豪地指着一块牌匾问我们:“知不知道‘预庆期颐’的意思?”这是对百岁老人的美好祝愿——在清末民国初期,村中有位临近百岁的长者,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亲朋好友都会提前准备庆贺,当时的县官特意送牌匾表示祝贺。此外,“肃雍堂”“贡元”“有功名教”等牌匾也高悬梁间,它们不仅标志着陈氏一族曾经的荣光,也激励着后代砥砺前行。

如今的聚星堂,已不复当年练武场的恢弘气象,来往这里的人很少,偶尔有陌生人来访,才会响起清亮的犬吠。桂花满树,清香弥漫,细雨绵延下的青苔轻轻地攀上门墙,别具一番韵味。而青锋陈氏宗祠则在一次次修缮中焕发新生,戏曲、舞蹈、研学……不同年龄的身影与这座古老建筑一同被定格在影像中,家族的辉煌过往也被一次次翻阅被铭记。

如果有机会,不妨来这里走走,在同样的时光里,感受不同命运所编织的历史绵长,体会它们独有的沉淀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