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都知道哈,要是血液里的一些东西变多了,那可不是啥好事。它就像个悄悄捣乱的家伙,给血管健康带来麻烦。血液里这些东西变多,就好比血管里有了不该有的“乱东西”,把血管环境搞得乱糟糟,给血管出问题埋下隐患。所以,把血液里这些多余的东西管理好,对咱身体健不健康可太重要啦。
一、发病原理:
现代理论血液里有一些物质,要是它们含量过高,对身体就有害。这里有几个关键指标,像一种不太好的物质,多了就会在血管壁上堆积,形成不好的东西;还有一种好的物质,能把不好的东西弄走。血液出现这种问题,特别是那种不好的物质过多,是血管出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过多的这种不好的物质跑到血管里面,就容易引发一系列问题。
传统智慧把血液里这些东西过多的情况归到“痰浊”“血浊”或者“膏脂”代谢不正常的范围。问题出在脾胃,根源在肝肾。平常吃东西不注意,就会让脾虚,食物里的营养就会变成“痰浊”“膏脂”,进到血液里就成了“血浊”。痰浊会阻碍身体的气机,导致瘀血,痰瘀相互结合后,就和血管出现的一些不好状况类似。
二、血液 “变油” 的信号:别靠感觉判断,体检才是关键
血液 “油腻” 最危险的地方,在于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直到体检时发现血脂超标,或因血管堵塞引发胸闷、头晕等问题,才意识到血液出了问题。少数情况较严重的人,可能会出现以下非特异性表现:
经常感到头晕、乏力,尤其是午后或运动后;
眼睑边缘出现淡黄色小颗粒(睑黄瘤),或手臂、大腿内侧出现类似 “脂肪瘤” 的小疙瘩(黄色瘤),这些是脂质沉积的外在信号;
睡眠时偶尔出现呼吸暂停(与肥胖、血脂异常相关)。
三、中西医结合:为血液 “减负”,守护血管健康
应对血液 “油腻”,需中西医协同发力:既要通过现代医学手段控制血脂指标,也要借助中医调理脏腑功能,从根源减少 “痰浊”“血浊” 生成。
1. 现代医学:精准控脂,减少 “油垢” 来源
指标监测与干预:根据血脂结果,医生会评估风险等级(低危、中危、高危),制定个性化方案 —— 若指标轻度升高,可先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若超标严重或属于高危人群(如已有冠心病、脑梗),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脂药(如他汀类药物,降低 “坏胆固醇”;贝特类药物,降低甘油三酯),快速控制 “油垢” 堆积。
针对性预防:重点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这些疾病会加重血脂异常,形成 “恶性循环”。
2. 中医调理:健脾益肾、化痰活血,改善内环境
中医调理以 “清除痰浊、疏通气血” 为核心,同时兼顾脏腑功能修复:
中药干预:在医生指导下,可使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药物如丹红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这类现代中药制剂能改善气血运行、促进微循环,与西医降脂手段协同,更好地维护血管健康。
脏腑调理:针对脾胃虚弱者,可搭配健脾祛湿的中药(如茯苓、白术、山药);针对肝肾不足者,可选用滋补肝肾的药材(如枸杞、女贞子),从根源改善脂质代谢。
尤其在脑病防治中,中西医结合是常用策略。若血液 “油腻” 伴随脑部供血不足,可在医生指导下,配合使用丹红注射液等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功效的中药,改善脑部微循环,降低因血脂异常引发脑梗的风险。
四、生活习惯:给血管“减油”的饮食运动处方
饮食“红绿灯”:
红灯区(少吃或不吃):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奶油糕点、含反式脂肪酸食物。
黄灯区(适量吃):瘦肉、鸡蛋(每天1个蛋黄)、坚果。
绿灯区(鼓励吃):蔬菜(深色叶菜尤佳)、水果、全谷物、豆制品、深海鱼。
烹饪方式:多蒸、煮、凉拌,少煎、炸、红烧。
坚持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控制体重: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身体脂类代谢异常的诱因。
记住:守护血液健康,就是守护全身的 “生命通道”。从现在开始调整生活方式,让血液告别 “油腻”,身体才能更轻盈、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