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被骂“丢弃祖宗基业”,明宣宗朱瞻基为何要放弃安南?

公元1428年,明宣宗朱瞻基一纸诏书,撤销了设立仅二十一年的交趾布政使司,将八万明军撤回国内,同时承认黎利建立的政权,册

公元1428年,明宣宗朱瞻基一纸诏书,撤销了设立仅二十一年的交趾布政使司,将八万明军撤回国内,同时承认黎利建立的政权,册封所谓的陈氏后裔陈皓为安南国王。

这一决定,终结了明朝对安南的直接统治,也成为后世评价“仁宣之治”时绕不开的争议点。有人痛斥这是“丢弃祖宗基业”,也有人赞誉其为“识时务的务实之举”。

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我们不难发现,放弃安南并非朱瞻基的一时冲动,而是永乐时期遗留问题的总爆发、现实困境的硬约束与整体战略调整的必然结果,它标志着明王朝从积极扩张转向战略守成。

统治根基的先天缺陷

安南与中国渊源深远,汉唐时曾设郡县,宋以后逐渐形成独立政权。明成祖朱棣对安南的直接统治,始于一场“兴灭继绝”的军事行动。

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以安南权臣胡季犛篡位弑君为由,命张辅率军八万南征,仅用八个月就攻破升龙城,俘获胡氏父子。

朱棣最初的本意是寻访陈氏后人恢复王位,但在“陈氏已无嗣”和当地耆老“请求内附”的背景下,于永乐五年(1407年)设置交趾布政使司,将安南纳入明朝版图。

这一开端,就埋下了两大隐患:

第一,统治合法性不足。明朝的直接管辖建立在军事征服基础上,缺乏长期治理的根基,与安南数百年来形成的独立意识存在根本冲突。

第二,用人严重失误。首任布政使黄福推行轻徭薄赋、兴修水利,本已赢得部分民心,但宦官马骐的到来改变了一切。他以监军身份横征暴敛,强索金珠香货,甚至诬告主帅张辅谋反,导致张辅被调离。失去张辅的军事威慑与黄福的怀柔配合,明朝在安南的统治迅速陷入混乱。

永乐朝的高压统治进一步激化了矛盾。为镇压此起彼伏的反抗,朱棣四次大规模用兵安南,累计耗银八百余万两,阵亡将士超过十二万。

这种“哪里有叛乱就镇压哪里”的策略,虽维持了表面统治,却使安南民众的敌意与日俱增。到永乐末年,安南十五府中已有九府脱离控制,剩余地区也仅靠驻军勉强维系,为宣德朝的统治危机埋下伏笔。

军事溃败与财政崩溃

朱瞻基即位时,安南局势已濒临崩溃。永乐十八年(1418年),清化豪族黎利在蓝山起义,提出“驱逐明贼,恢复安南”的口号,迅速集结起一支反抗力量。

与此前的零散叛乱不同,黎利采取“外示和亲,内怀掩袭”的策略,一面与明军谈判周旋,一面积极整军备武。他的游击战术“舍坚攻瑕,避实击虚”,让明军疲于奔命。

宣德二年(1427年)的支棱昌江之战成为转折点。黎利在崒洞、祝洞设伏,大败明军,总兵官柳升战死,副将王通被迫议和。此役明军损失七万精锐,几乎丧失了在安南的军事主动权。

更严峻的是财政压力。安南驻军每月耗粮三十万石,相当于北方九边军镇总消耗的三分之一。当地金银矿年产量不足军费的十分之一,岁入不过数十万两,却要耗费数百万两军费来维持统治,可谓入不敷出。

此时明朝中央财政也已捉襟见肘。历经永乐朝的连年征战与下西洋等大型工程,太仓库存银仅剩三十万两。

而北方瓦剌铁骑压境需加强防务,东南漕运又出现危机,朝廷实在无力继续向安南这个“无底洞”投入资源。

户部尚书夏原吉曾直言:“交趾一隅,耗银百万,民穷兵疲,实难支撑”,道出了财政濒临崩溃的残酷现实。

朝堂争议与战略抉择

放弃安南的决策,是朱瞻基在朝堂激烈争论后反复权衡的结果。明朝士大夫对此意见尖锐对立,形成鲜明两派:

以英国公张辅为首的反对派坚持认为:“将士劳苦数年乃得此地,表文出黎利之谲,当益发兵诛此贼耳。”蹇义、夏原等大臣也附和,担心“举以与之,无名,徒示弱于天下”。

他们的主张基于“祖宗基业不可弃”的正统观念,忧虑放弃安南会损害明朝的威望。

支持撤军的则以杨荣、杨士奇为代表,他们从现实利益出发,指出“永乐中费数万人命得此,至今劳者未息,困者未苏”,主张“因其请而与之,可旋祸为福”。

杨士奇更以史为鉴:“汉弃珠崖,前史为荣,何谓示弱?”他一语道破关键——朱棣设郡县本非初心,“初求立陈氏后者不得,乃郡县其地”,如今恢复藩属关系恰恰是回归祖制。

朱瞻基的决策深受其父仁宗朱高炽的影响。仁宗在位时就对安南战事深感后悔,曾对朱瞻基坦言:“兵民困于交趾之役,极矣,当思所以安之。”

朱瞻基即位后,多次与杨荣、杨士奇密谈,透露“选陈氏后立之,使共蕃臣之职,省兵戎之劳”的想法,并坦言“此语藏在朕心未尝忘”。

黎利适时送来的“台阶”最终促成了决策,他声称找到陈氏后裔陈皓,请求明朝册封并撤军,既满足了明朝“兴灭继绝”的正统需求,又给了朱瞻基放弃直接统治的理由。

宣德二年十月,朱瞻基在文华殿最终拍板:“汝两人言正合吾意,皇考言吾亦闻之屡矣。”随后明朝与黎利达成协议,承认安南独立,安南则向明朝称臣纳贡,维持藩属关系。

这一决策看似“示弱”,实则是权衡利弊后的务实选择,正如《明史》所评:“宣宗之弃安南,非怯懦也,知难而退耳”。

战略收缩与治世根基

放弃安南绝非孤立的军事决策,而是仁宣朝整体战略调整的重要一环。朱瞻基与仁宗推行“休养生息”的治国理念,着力修复永乐朝扩张政策造成的社会创伤,史称“仁宣致治”。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明朝不仅从安南撤军,还停止了郑和下西洋等耗费巨大的活动,将资源集中用于内政治理与北方边防。

从短期看,撤军迅速缓解了明朝的内外压力:

每年节省的数百万两军费被用于减免赋役、兴修水利,促进农业恢复。

撤回的兵力充实了北方边防,有效遏制了瓦剌的南侵势头。

《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宣宗撤军安南,使南北两线战事基本停止,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对安南而言,持续九年的战乱终于结束,黎利建立黎朝后迅速恢复社会秩序,中安两国也回归到稳定的藩属关系。

从长远看,这一决策标志着明朝对外战略从“扩张”转向“守成”。正如学者陈文源所言:“放弃安南并非王朝衰落的开始,而是明朝对边疆治理边界的理性认知。”

与乾隆朝不惜耗费四亿两白银坚守新疆不同,明朝当时缺乏跨区域资源调配的能力,放弃“得其地不足供给,得其民不足使令”的安南,正符合明太祖“四方诸夷,限山隔海,得其地不足以供给”的祖训。

当然,这一决策也留下了历史争议。

有观点认为放弃安南削弱了明朝在东南亚的影响力,为后期倭寇与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埋下隐患;也有学者指出,明朝的统治本就缺乏民意基础,继续坚守只会陷入“年年用兵,岁岁耗银”的恶性循环。

客观而言,朱瞻基的选择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最优解,在财政崩溃与军事溃败的双重压力下,放弃安南换来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