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起)杨惠武、魏吉安、戴辰、何木火、施崇耀、王顺心、杨惠君與共同创作的“同奏一曲秋乐章”作品合影。
为促进两岸书画界交流,一场由台湾《工商时报》记者与开封“无同轩”主人杨惠君共同发起,主题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台湾书画家河南开封之旅于日前圆满落幕。

(左起)戴辰、何木火、施崇耀、杨惠君于无同轩前合影。
此次交流活动邀请了有“水墨行者”之称的台湾何木火大师,以及企业人士施崇耀同行。三人于11月4日早晨从台湾桃园机场出发,前往素有“清明上河图”故乡之称的河南开封。在当地艺文界名士杨惠君的热情对接与精心安排下,行程紧凑而丰富。
当晚七时,一行人抵达位于龙亭正门口附近的“无同轩”。主人杨惠君以信阳特级毛尖及开封知名的“五香酥焦花生”款待远道而来的宾客,他表示,这款花生自己已吃了四十多年。简单寒暄休息后,一行人入住鼓城楼旁的希岸酒店。房内的智能服务,如照明、空调等,只需呼唤“小杜、小杜”即可操控,令初次体验的来宾直呼新奇有趣。

接风晚宴欢喜合影。
随后的接风晚宴,除有关人士外,艺文界有来自开封“大风堂”门下、以画虎闻名、人称“啸风堂主”的张近生大师,以及集书、画、鉴定于一身的王保東大师到场,开启初步的两岸书画交流。席间品尝了开封特色名菜桶子鸡及荆芥拌黄瓜等佳肴,宾主尽欢,杯觥交错。值得一提的是主人杨惠君的私酿——大宋福酒,其浓香纯正、口感绵柔、饮后不上头,与知名酒品“八朵金花”相比亦不逊色,可惜存量有限,读者是否有缘品尝,就看各自的造化了。
晚宴后,众人前往鼓楼旁小吃街散步消食,难抵诱惑,又品尝了香气浓郁、用料丰富的特色杏仁茶,心满意足地结束了首日行程。

无同轩侧的顶楼阳台,开阔景色与庄严的龙亭尽收眼底,皇气弥漫。
登高望远,漫步湖畔
次日早晨,享用过开封人气早餐店的胡辣汤及油条灌鸡蛋后,一行人来到杨惠君“无同轩”侧的顶楼阳台,开阔景色与庄严的龙亭尽收眼底,皇气弥漫。为沉浸其中,四人沿西湖漫步,杨惠君讲述了东湖水浊、西湖水清的缘故,以及天波府杨家将、岳飞精忠报国击退金兵于城下等丰富有趣的历史典故。

清明上河园一隅。
不觉间,行至此行首要景点——清明上河园,此处亦是开封盛事菊花节的主展场。各展馆中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菊花争奇斗艳,美不胜收,堪称全球菊花尽聚于此。笔者心中,花魁当属开封经千次试验培育出的“七彩炫菊”,其色彩斑斓,宛如彩虹。当然,审美各异,犹如燕瘦环肥,浓淡清雅各有所爱。

“七彩炫菊”,其色彩斑斓,宛如彩虹。
半日行程,虽只能走马观花,但能穿越千年,走入北宋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中,体验当年盛世的繁华景象,心中对创建此园者充满感激,夫复何求。
晚餐于“王楼”,亲身体验了品尝灌汤包“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再满口香”的精妙口诀,至今回味。

大型实景水上演出《大宋·东京梦华》。
随后,前往观赏由700多名演员、马匹参与,结合声、光、电、舞美和水上表演等元素的大型实景水上演出《大宋·东京梦华》。这部以《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为灵感创作的演出,运用《虞美人》《醉东风》《蝶恋花》《满江红》等经典宋词及其意境,勾勒出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鼎盛。70分钟的演出,用“盛大、震撼、目不暇给”仍不足以形容。
原以为满满一天的行程终可歇息,不料杨惠君又贴心安排了园内书法大师现场挥毫作为伴手礼,以及乘船夜游。随着徐徐轻风与两岸灯光演绎,兴奋了一天的情绪,如船身划过的水波,由荡漾归于平静。一轮满月映照水面,无需抬头,彷彿唾手可捞。

吃完回民风味的羊杂汤早餐后与老板合影。
探访古刹,追思先贤
第三日,早餐品尝回民风味的羊杂大补汤及开封早酒后,驱车参访大相国寺。这座千年古刹承载着北宋王朝的宗教信仰与文化精髓。笔者怀仰慕之心踏入这片佛门净土,遥想当年宋朝皇帝为之驻足、万民为之朝拜的盛景,心中充满庄严与厚重。

千年古刹大相国寺外观。
寺内香烟缭绕,殿宇巍峨,恍若能听见古老钟声在历史长河中回荡。作为北宋的“皇家寺院”,它不仅是佛教中心,更是市民文化、娱乐活动的汇聚地,“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繁华景象,至今令人神往。站在今世,面对这座历经兴衰却依然屹立的古寺,众人不禁感慨万分,更觉文化传承使命之重大。

包拯的浩然正气千年后依然令人动容。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既到开封,怎能不访包公祠?游客来此,多为追寻那位“开封府尹”包拯的浩然正气。这位历史上以清正廉明著称的传奇人物,其精神已成为司法公正与道德良知的图腾。走进庄严祠堂,观看“虎头铡”等陈设,耳边宛如响起他审案时掷地有声的判词。
遥想包公为民请命、不畏权贵的时代风范,对照当下,铁面无私的精神依旧是社会最需要的清流。包公祠不仅是缅怀古人之所,更是一面映照现代人心的明镜,令人肃然起敬。

兩岸书画大師赵振乾、宗致远、李健、刘艳会、杜大伟、杨惠君、杨恢及杨惠武等名家,齐聚一堂,歷史一幕。
两岸名家携手挥毫,翰墨丹青共谱新篇
下午三点,此行重中之重的时刻终于到来:开封市美术馆魏吉安馆长、河南民建书画院院士王顺心与台湾何木火大师齐聚“无同轩”,共同挥毫创作。短短半小时便完成了一幅气势恢宏、寓意深远的佳作,不仅为两岸书画交流写下崭新篇章,更是一场心灵的盛事。当日共襄盛举的著名水墨大师们有赵振乾、宗致远、李健、刘艳会、杜大伟、张涛、杨惠君、杨恢、王保东及杨惠武等领导和书画名家,齐聚一堂,堪称两岸水墨界难得盛事。

何木火大师作画神态专注,岭南苍茫雄浑跃然纸上。

王顺心大师笔尖游走,挥洒自如,气势不凡。

作者:王顺心

魏吉安大师笔法细腻生动,神态自若。

作者:魏吉安

何木火、王顺心、魏吉安三人共同創作的“同奏一曲秋乐章”。

“同奏一曲秋乐章”不仅是一件艺术精品,更承载着两岸文化交流、弘扬中华传统艺术的珍贵历史见证。
这幅凝聚两岸情谊的画作充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象征:何木火大师勾勒出苍劲有力的松干枝桠,尽显岭南画派的雄浑奔放,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底蕴;王顺心大师则以疏朗有致的高洁竹叶穿插其间,寓意君子常青与虚怀若谷。在苍松翠竹的掩映下,魏吉安大师红艳的丹枫点缀秋意,使画面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机。枝头上一对相依相偎、神态灵动的黄鹂鸟,生动象征着“两岸同根、比翼齐飞”的深厚情谊与未来信心。魏吉安上方题跋“同奏一曲秋乐章”,不仅是艺术家创作心境的写照,更寄托了对两岸和平发展的深切期许。
该作品巧妙融合了松、竹、枫、莺等吉祥元素,构图大气,笔墨技法融贯南北,尽显书画家们深厚的功力与默契。它成功地将艺术性、象征性与时代意义相结合,不仅是一件艺术精品,更是一份承载着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传统艺术的珍贵历史见证。

晚宴嘉宾合影。
盛宴话别,情谊与愿景交汇
当两岸名家共同完成历史性的艺术创作后,杨惠君随即在以大宋之风著名的餐厅举办盛大晚宴,为此次交流活动划下圆满句点。
晚宴汇聚了22位重量级嘉宾。杨惠君特别邀请了河南省当地相关政府部门人士、学术界专家、书画界翘楚、鉴定界与文物收藏家及美术馆馆长等贤达,共坐于一张气派的大圆桌,象征两岸文化界的大团圆。

晚宴充满雅兴与仪式感,汇聚了22位重量级嘉宾。
晚宴过程充满雅兴与仪式感,不仅有庄重的开席仪式,还有以花为题的诗词吟诵环节,以及优雅的宋代舞蹈表演和悠扬的古乐演奏,将众人带入宋朝的文人盛景。最令人动容的是,每位在座嘉宾均起立发表了心得感想与热切期许。大家一致肯定此次活动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并表达了未来两岸文化艺术持续深入交流、携手“以文塑旅”的衷心期待。这场融合古今雅韵的宴集,不仅是美食的飨宴,更是情谊与愿景的交汇。

两岸书画界名家于晚宴时开心合影。
三位来自台湾的人士异口同声地表示,感谢此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之旅中所有相遇与热情接待的朋友,特别是杨惠君的周到安排,让大家得以共同弘扬中华文化。衷心祈愿今日的一小步,能为大中华文化璀璨于国际尽绵薄之力。
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金水河畔天波府杨家一门忠烈,岳飞的潇潇雨歇、壮怀激烈,千古幽情与豪情,再次令人心潮澎湃难抑。
最后,借古人诗句结尾: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相逢一醉是前缘;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待到重阳登高日,与君还就菊花香。
小檔案一:
在开封市无同轩宋文化艺术馆参加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领导和书画家如下:
赵振乾: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院原院长。教育部全国高校美育教指委委员,教育部(全国)书画协会理事。中国书协会员。
宗致远: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原副主任,河南现代书画院副院长,河南书法篆刻院院长。
李健:中国汉书研究会会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河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大学历史系文博专业兼职教授。
魏吉安: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开封市美术馆馆长、开封市美协副主席。
刘艳会:开封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南省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第十一届河南省人大代表。
杜大伟:任书法导报社副总编辑、国际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原印社副社长、江苏国画院及河南画院特聘画家、开封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
张涛:开封市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开封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对外交流合作处处长。
杨惠君:开封市政协常委、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民建河南省委书画院副院长、民建开封书画院院长。
杨恢: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开封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王顺心:河南民建书画院院士、开封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花鸟画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政协书画院院务委员,开封市文化艺术职业教育学院客座教授。
王保东:河南民建书画院院士、国际中加书画家协会会员、龙亭区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杨惠武:民建中央画院院士、河南民建书画院院士、龙亭区书法家协会主席、河南省人大书画院理事、开封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开封市政协书画院副秘书长。
小檔案二:
古都开封,人杰地灵,灵则生宝。汴京福地,瑰宝有五——书画、汴绣、官瓷、木版年画和《清明上河图》。经过漫长曲折的发展和历史的洗礼,“汴京五宝”成为最能体现开封悠久的历史、最能代表开封深厚文化积淀的艺术品名片。
为进一步弘扬大宋文化,让“汴京五宝”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在开封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开封市杨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惠君以“传承大宋文化,弘扬民族精品,缔造当代经典”为己任,一直致力于宋文化内涵的挖掘、传承和创新,研究开发了很多独具开封特色的当代精品,成为开封最具实力的文化商业企业。2012年年末,开封市杨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无同轩)特将“汴京五宝”的代表作品搬上中国邮政明信片,再次为宣传开封、为开封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做出了贡献!

汴绣《清明上河图》虹桥上熙来攘往的人群。
一汴绣
汴绣,又称宋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明人董其昌《筠清轩秘录》记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嚵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
汴绣,上承古代刺绣的优良传统,下开明清刺绣高度发展的先河,为中国五大名绣之首,在中国刺绣史上占有突出地位。今日开封汴绣业蓬勃发展,汴绣畅销世界各地,被外国朋友称为“中国一绝”。2007年汴绣被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官瓷,北宋宫庭御用瓷器,那细密的冰片隐约间闪烁着钻石的光芒。
二官瓷
官瓷,即北宋宫庭御用瓷器,它是于大观元年(1107)在都城汴京建窑烧制而成的。北宋官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宫庭御窑,官瓷达到的艺术高度,使它当之无愧地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
官瓷胎薄而精细,体态庄重,造型古朴,多仿商、周铜器,含蓄深沉。其色有青、白、灰、红之分,以青为主。清代乾隆皇帝题诗赞曰:“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瓷珍以孤。色至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2006年官瓷被收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代开封陶瓷大师严格遵守宋代古瓷技艺手工烧造,再现了官瓷风采,极具收藏价值。

作者:杨长庚
三 书画
开封素有“书画之乡“的美誉,历史上曾为中国书画艺术的中心。北宋时期,中国书法艺术在都城汴京被推向峰巅。著名的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皆在汴京居官,他们的主要书法实践都是在汴京进行的。宋徽宗赵佶独创“瘦金体”,为中国楷书艺术增添了新品种,影响至今;独创鸟雀的眼睛用生漆点上,生动传神,传世之作有《听琴图》、《溪山秋色图》、《芙蓉锦鸡图》等等。当代开封书法,名家云集,其作品饮誉全国,蜚声海外。开封的国家级书协会员约150人,占河南全省的三分之一,故有“中国书法看河南,河南书法看开封”之说。2008年6月,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开封为“中国书法名城”。

朱仙镇木版年画,线条粗犷,形象夸张,构图饱满,和谐对称,色彩艳丽。
四木版年画
中国木版年画,源于开封,兴起于北宋都城汴京,鼎盛于明清时期的开封和朱仙镇,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线条粗犷,形象夸张,构图饱满,和谐对称,色彩艳丽,表现出河南人民倔强的性格。最独特的是它的颜料全是植物、矿物制成,不用化学合成颜料,印出来的年画古朴、深厚、耐看,日久天长也不退色。自清代乾隆年间朱仙镇木版年画传到国外之后,备受礼遇,美名传扬,欧美及世界各大博物馆无不以收藏朱仙镇木版年画为幸事。朱仙镇木版年画,被外国专家称为“中国的国宝”,2006年被收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清明上河图》举世公认的中国最早、最杰出的风俗画卷。
五 《清明上河图》
北宋画家张择端于宋徽宗宣和年间任皇家画院翰林待诏之际,创作出了画中神品《清明上河图》。这幅水墨淡彩的绢本长卷,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以全景式的构图,层次分明、真实细腻地描绘了北宋宣和年间从汴京城东南的郊野风光,到汴河水运、虹桥上下、城门内外和大街小巷繁荣昌盛的生动景象,细致而真实地记录了宣和年间汴京繁华热闹的景象,展示了当时的经济面貌、城乡交流和民情风俗。如此内容丰富的鸿篇巨制表现了作者深厚的生活和艺术积累,它是举世公认的中国最早、最杰出的风俗画卷,是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物价值都相当高的国之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