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读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你也会爱上这个乱世英雄

大家都说曹操是枭雄,但是枭雄和英雄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无南也说不清楚。曾几何时,我早已认定了曹操是一个英雄!记得那是很多年

大家都说曹操是枭雄,但是枭雄和英雄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无南也说不清楚。

曾几何时,我早已认定了曹操是一个英雄!记得那是很多年前的一次高三月考,语文作文题目是写英雄。当别人的作文在写关羽、邱少云、董存瑞、雷锋这些英雄的时候,第一个闯入我脑海里的居然是曹操。

少不读三国?很遗憾,我在初中就开始接触三国,到了高中,对三国内容可以说是滚瓜烂熟。对于初读三国的人来说,肯定大多数人很容易被诸葛亮所吸引,毕竟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孔明借东风这些故事深入人心。而我却反叛的爱上了曹操,毕竟一个心有谋略,求贤如渴,嫉恶如仇,满腹诗才的枭雄对于那个懵懂的少年充满了十足的吸引力!也许对于当时的我而言,神仙一样的诸葛亮太过完美,而曹操却更加真实,更有人味。

一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让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接着读到“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忽然有点理解外公为何如此爱喝酒了,也因此偷偷尝过好几次白酒,但记忆里却只有一股辛辣味。

如此枭雄,居然还有忧愁?随着慢慢接触真实的三国历史,曹操在我心中的形象也越来越具体,而诸葛亮也渐渐褪去了神话的外衣。虽然没有《三国演义》里的舌战群儒、没有草船借箭、也没有智借东风,但是那个写出《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丞相依然值得我们敬佩;但是,我还是无法自拔的爱上了曹操!

纵观东汉末年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皇室衰弱、军阀四起,门阀当道,五胡乱华,群雄乱世......直到581年关陇集团后裔杨坚代北周称帝,并于589年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300多年的战乱,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段战乱时期。在这三百多年里,英雄好汉辈出,但是像曹操这样的英雄却是屈指可数!

首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从未诛杀皇室,甚至自己的子孙后代也是如此。汉献帝刘协作为东汉末代皇帝,居然在位31年,只比开国皇帝位面之子刘秀少了一年,甚至禅位后还活了10多年,善终活到了53岁病逝,甚至死后魏明帝曹叡还亲率群臣哭祭,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禅位善终典范。相对董卓逼死刘辩,司马氏当街弑杀魏帝曹髦,八王之乱以及后来的“六位帝皇丸”刘裕,曹氏家族对先朝皇族保留了基本的体面和修养!就这一点就体现了曹氏家族的格局!如果司马家没有那个“活的久”——苟到决胜局的司马懿,我相信之后300年的历史不会有如此之乱的乱世!

其次,曹操的用人哲学,在门阀森严的东汉末年堪称惊世骇俗。他三次颁布《求贤令》,提出 "唯才是举" 的主张,打破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的桎梏。当袁绍还在凭借 "四世三公" 的光环招徕名士时,曹操已将目光投向寒门子弟:从 "家贫无行" 的郭嘉,到 "形貌短小" 的典韦,到 "第一毒士" 贾诩,“虎痴将军”许褚,只要有真才实学,皆能在曹营找到用武之地。这种超越时代的用人智慧,使曹魏阵营成为三国时期最具活力的人才库,也为后世 "不拘一格降人才" 的理想提供了实践范本。

在以上之外,曹操的诗才更是穿透千年的精神之光。建安七子中,王粲以《登楼赋》闻名,刘桢以《赠从弟》传世,但真正开一代诗风的却是曹操。《短歌行》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的求贤若渴,《观沧海》中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的磅礴气象,《龟虽寿》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的暮年壮心......曹操的诗文在中国文学史上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诗打破汉代乐府的刻板格局,将个人情感与历史纵深熔为一体,正如鲁迅所言:"曹操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当我在而立之年重读《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时,突然读懂了那个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背后的悲悯 —— 他的诗既是英雄的宣言,也是时代的墓志。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于洛阳。临终前他没有豪言壮语,反而在《遗令》中细致安排妻妾生计:"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 这种 "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的反差,恰是他最动人的真实。相比刘备白帝城托孤时的帝王权谋,孙权晚年的昏聩猜忌,曹操始终保持着人性的温度。他或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道德完人,却是那个乱世中最清醒的智者:既知 "譬如朝露" 的人生短暂,也有 "周公吐哺" 的广纳贤才;既见 "生民百遗一" 的残酷现实,更有 "烈士暮年" 的奋起抗争。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 "亲贤臣,远小人",但蜀汉后期却陷入 "益州疲弊" 的困境;曹操 "唯才是举" 的政策虽被后世诟病为 "重才轻德",却实实在在为寒门士子打开了上升通道。这种实用主义背后,是曹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 他深知在乱世中,道德完人未必能救国,而真才实学才是安邦之本。正如他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直言:"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曹操的遗产在他死后持续发酵。其子曹丕推行 "九品中正制",虽有妥协门阀之嫌,却为寒门保留了一丝希望;其孙曹叡时期的《新律》,开创了 "八议" 制度,将 "唯才是举" 的精神法典化。这种人才观念的革新,最终在隋唐时期演变为科举制,成为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制度基石。

如今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曹操的身影愈发清晰:他是那个 "东临碣石" 的诗人,是 "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政治家,也是 "老骥伏枥" 的理想主义者。他的生命如同他笔下的沧海,既有惊涛拍岸的壮阔,也有暗流涌动的深邃。当我们在现代社会感叹 "内卷" 与 "躺平" 时,曹操的故事依然振聋发聩 —— 真正的英雄主义,不在于完美无缺的道德人设,而在于认清时代的残酷后,依然选择负重前行。

二十年前那个在作文里为曹操正名的少年,如今终于读懂:英雄未必是云端高阁的神明,更可以是脚踏荆棘的行者。曹操的伟大,正在于他用沾满泥土的双手,在乱世中开辟出一条通向文明的路。正如他诗中所写:"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而他的精神,却在这悠悠历史中,铸就了永恒。

曹孟德,曹阿瞒,乱世之英雄也!

评论列表

冰雪紫芝恋
冰雪紫芝恋 3
2025-05-23 22:07
屠徐州,屠彭城,官渡杀降,屠柳城,屠窦茂,居然还有人吹他有人性[得瑟]
山水无言自威     树草不语自伟
山水无言自威 树草不语自伟 2
2025-06-30 08:09
南朝曾出过一个本领人物,可惜,现存南北朝书籍对其毫无记载。其制作的《猴神祠》石像,至今仍是各家族宗教门徒干部的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