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巴丹吉林沙漠腹地,4座崭新的5G基站近日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国移动在极端环境通信网络建设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这背后,是一套融合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的沙漠基建“中国方案”。

面对世界级沙漠特有的极端挑战:昼夜温差超20℃导致设备频繁启停、流动沙丘随时掩埋施工路线、强沙尘天气阻断信号调试,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历时4天高效完成4座新建通信基站开通,为这片荒芜之地注入“数字新动能”。
为攻克世界级沙漠建站难题
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摒弃传统大型机械进场模式,采用“无人机勘察+小型化设备人背肩扛”的轻量化施工方案,既保护沙漠生态,又解决流动沙丘无法通车的难题,将单基站建设周期缩短至1天,效率提升50%。
针对沙丘移动特性
首创“基站基础可调节支架”,通过预埋可升降底座,避免沙丘堆积掩埋设备,较传统固定基础减少后期维护量60%;面对沙尘侵袭,为设备加装“双重防尘散热罩”,将沙尘侵入率降至0.1%以下,保障设备在强沙尘天气下连续运行。
针对沙漠信号传输易受干扰问题
优化微波传输频段并增设“信号中继增强点”,使基站覆盖半径从常规5公里扩展至8公里;同时创新采用“太阳能+储能电池”双供电模式,解决沙漠电网覆盖不足问题,确保基站断电后仍能持续工作72小时以上。
从“死亡之海”到“智慧之海”,通信运营商正在用创新技术改写“沙漠无信号”的历史,为28万平方公里荒漠搭建起数字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