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下旨诛杀胡惟庸九族。便是从这一年开始,胡惟庸案持续了长达10年的时间,前后总共被诛杀三万多人,而这其中不乏开国功臣。比如韩国公李善长、吉安侯陆中亨、延安侯唐胜宗......
胡惟庸案刚刚结束,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便发动了蓝玉案,不仅将蓝玉抄家灭三族,而且还牵连一万五千多人被诛杀,仅公侯伯爵位的开国功臣便有15位。
历经胡惟庸案、蓝玉案后,还尚且在世的开国功臣微乎其微,最为熟悉的便是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朱棣继位之初耿炳文自尽而死(有的说法是靖难之役期间便战死了),郭英被罢免官职、不久在家中去世。如此便可见,明朝初年的开国功臣似乎无人能躲得过开国之初的清洗。
但实际上,还真有这样一位“漏网之鱼”。此人便是镇远侯顾成,顾成不仅得以安稳度过洪武、建文、永乐三朝,而且去世时85岁高龄,家族的镇远侯爵位得以承袭了八世九代,与明朝有始有终。
顾成于至顺元年(1330年)在江都(扬州)出生,比明太祖朱元璋小两岁,比魏国公徐达大两岁,祖籍是在湖南湘潭。而顾成之所以会在江都出生,是因为他的祖父都是以操舟为业,多年来在江淮一带谋生,后来便搬到了江都居住。慢慢长大后,顾成也“子承父业”,做起了船夫。

顾成长
顾成长得十分魁梧,而且臂力过人,非常善于使用马槊,看上去就像是一位武将。“祖父业操舟,往来江、淮间,遂家江都。成少魁岸,膂力绝人,善马槊,文其身以自异。”更加值得一提的是,顾成生性仁厚,不仅通晓大义,而且善于帮助别人。祖父对顾成也是十分看好,曾这样说:“是孙必兴吾门”。
据说顾成在外出游历的时候,遇到了十多人要抢他们的舟船,同顾成通行的人都跟害怕,没人敢上前阻止;唯独顾成直接奋勇上前,凭一己之力,击败十多人。此次顾成也算是“一战成名”,其他的船夫不仅敬重顾成,而且每次都跟在顾成的船后面随行。
元朝末年,各地起义频发,在顾成返回江都的时候,在泰州起义的张士诚得知了顾成的威名,便想要将顾成招到自己的麾下;但是顾成认为张士诚并非是一个能成大事之人,所以便直接拒绝了。不得不佩服顾成的眼光。
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在和州驻守几个月后粮草成了问题,便打算渡江攻占太平、芜湖等地。顾成便是在此时投奔了朱元璋,朱元璋还是很喜欢像顾成这样壮硕的年轻人,便让顾成留在了自己身边。
而留在朱元璋身边的顾成,不仅负责保护朱元璋,而且还负责打伞。有一次朱元璋所乘坐的船搁浅了,顾成直接将船背起来行走,着实让朱元璋十分惊讶:“太祖渡江,来归,以勇选为帐前亲兵,擎盖出入。尝从上出,舟胶于沙,成负舟而行。”

顾成
在投奔朱元璋的次年,大将徐达奉命率兵攻打镇江,顾成也随军一起出征。此次很不幸的是,顾成在同10位勇士一起攻入镇江城的时候,被元军活捉,同顾成一起随行的十人皆被杀,唯独顾成凭着自己的力气大挣脱了捆绑手脚的绳索,逃出了镇江城。
等顾成逃出城后,对徐达说道:“镇江城中皆庸夫,可聚屯”。随即徐达率兵攻克了镇江,而顾成也凭着自己的功劳,而被封为了百户:“从攻镇江,与勇士十人转斗入城,被执,十人皆死。成跃起断缚,仆持刀者,脱归。导众攻城,克之,授百户。”
便是从这一年,顾成正式开始自己的戎马生涯。
在跟随大军攻克常州、宣州、江阴、通州等地后,顾成凭战功被封为了千户。
在对战陈友谅时,顾成不仅大败陈友谅而且还得了陈友谅的战舰以及马匹,朱元璋很是高兴,随即便赏赐了顾成百金。随后顾成率兵收复了安庆、江州等地,陈友谅去世后,顾成又先后跟随大将常遇春、大将徐达攻克襄阳、湖州、苏州等地。
凭着战功,在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正式称帝,建立大明王朝这一年,顾成被晋封为坚城卫指挥佥事。
顾成是跟大将常遇春同年归附朱元璋,常遇春凭着赫赫战功早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前的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便已经被封鄂国公;反观顾成,哪怕是在洪武元年(1368年),大明王朝建立的这一年还只是一个四品的指挥佥事。与常遇春相比,顾成确实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顾成
不过顾成是典型的大器晚成。
虽然明朝建立,但顾成南征北战的一生并未结束,他虽然发迹晚,但是他却靠着自己的“大智慧”,而安稳渡过了胡惟庸案、蓝玉案、靖难之役,让家族显赫了两百多年的时间。
洪武元年(1368年),顾成跟随大将徐达一起北伐,接连攻克信阳、唐光;洪武四年(1371年),顾成跟随大将傅友德一起征伐四川,此战顾成可谓是十分骁勇,仅元帅便活捉二十余人,并且逼迫汉州归降明朝;等到四川全部平定后,顾成便改任成都后卫总帅。
四年后,贵州蛮族叛乱,朱元璋便将身经百战的顾成调任贵州平定叛乱。在顾成的连年平叛中,贵州终于得以暂时的安稳。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率兵前去平定云南,在此之前顾成已经跟随傅友德一起打过仗,傅友德十分器重顾成,便主动提出要顾成做自己的前锋。
此战顾成的表现可谓十分勇猛,首战告捷:当时蛮族有上万人攻打普定,而顾成不仅不畏惧,而且主动出城迎战,亲手斩杀敌军近百人,“已,从颍川侯傅友德征云南,为前锋,首克普定,留成列栅以守。蛮数万来攻,成出栅,手杀数十百人,贼退走。余贼犹在南城,成斩所俘而纵其一,曰:‘吾夜二鼓来杀汝。’夜二鼓,吹角鸣炮,贼闻悉走,获器甲无算。”蛮军见顾成如此勇武,便主动退兵。此战后,顾成得了世职指挥使的位置。

明朝疆域图
在此之后,一直到朱元璋晚年,顾成镇守贵州二十年的时间,无疑成为大明王朝在西南的柱石。而也正是因为顾成一直远离京城,从未正式封爵,也没有与诸位皇子、开国功臣之间联姻,而得以安稳躲过了胡惟庸一案、蓝玉案,成为为数不多能活到建文帝继位的开国功臣。
顾成的长子顾统在跟随父亲建功立业的过程中,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时任普定卫指挥使,而这一年顾成已任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
洪武三十年(1397年),太祖皇帝朱元璋也已经70岁高龄,身体越来越差,为了让皇太孙朱允炆能够安稳继承皇位,顾成被召回了京城,成为太祖皇帝为孙儿留下的大将之一。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太祖皇帝病崩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
建文帝继位后不久便开始接连削掉了五位叔叔的爵位,甚至逼得湘王朱柏与王妃自尽。燕王朱棣不想成为第六位被削藩的藩王,不得不“靖难起兵”。建文帝将长兴侯耿炳文封征虏大将军,率兵出征。顾成则是被任命为左军都督,跟随大将耿炳文一起北上。结果在真定一战中,耿炳文大败,而顾成则是被燕军活捉。朱棣看到顾成后,十分高兴,赶紧为顾成松绑,然后说道:“此天以尔授我也!”
这一年,顾成已经年过花甲,还能得到朱棣如此厚待与重视,可想而知顾成的威名。

朱棣
朱棣“因语以不得已兴师之故。言已,泣下。公亦泣。遂遣人护送北京,令辅仁宗皇帝居守。”顾成原本在大将徐达麾下,徐氏自然是认识顾成的,二人也算是旧相识。这让顾成十分感动,决心归顺燕王朱棣,帮助燕世子朱高炽一起坚守北平城。
朱高炽能够在父亲领兵外出作战时,守住了北平,除了母亲徐氏的功劳外,跟顾成有分不开的关系,北平城的布防、调度,朱高炽都是听从顾成的建议而为之。也正因为顾成归顺了朱棣,不仅安稳度过了靖难之役,而且得封侯爵。
不过顾成也因此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建文帝在得知顾成背叛自己时,随即便下旨将顾成的家人全部诛杀,顾成七个儿子中五个尚且在世的全被诛杀。好在顾成的一个孙儿,得以逃了出来,为顾成留下了一丝血脉,而顾成的这个孙儿便是顾兴祖。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率兵攻入南京城,建文帝在一场大火中不知所踪(有的说法是驾崩了);靖难之役正式结束,朱棣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史称明成祖,年号永乐。
在朱棣大封靖难功臣时,顾成被封为了镇远侯,爵位世袭。
此时的顾成已经七十余岁。原本朱棣打算将顾成留在京城为官,还赏赐了顾成宅子。但是已经活了大半辈子的顾成已经是一个十分通透谨慎的人,在北平城协助世子朱高炽守城的时候,虽然筹谋但是从不领兵。成为靖难功臣、封爵后,他也毅然决然选择离开京城,继续回贵州镇守。朱棣念及顾成已经年迈,便多次挽留,但顾成坚持,最终朱棣也只能放顾成离开京城。

蛮夷得知顾成回贵州的消息,主动出来迎接,原本在靖难之役期间叛乱者,得知顾成又回来了,而主动归附,贵州又重新恢复了安宁。
朱棣又曾将顾成召回京城,还希望顾成能够留在京城辅佐太子朱高炽。在北平时顾成与太子便有了交情,若是顾成能够留下来辅佐太子,自然对于太子而言是一个极大的帮助。更何况此时的朱高炽太子之位仍旧不稳当,汉王朱高煦觊觎太子之位已久,朱高炽也是内心十分不安。“其被召至京也,命辅太子监国。成顿首言:‘太子仁明,廷臣皆贤,辅导之事非愚臣所及,请归备蛮。’时群小谋夺嫡,太子不自安。成入辞文华殿,因曰:‘殿下但当竭诚孝敬,孳孳恤民。万事在天,小人不足措意。’”与太子告辞后,顾成便再次回到了贵州。
顾成虽然年事已高,但是他仍旧又镇守贵州多年,而且还曾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时率兵平定叛乱;永乐十二年(1414年)时,85岁高龄的顾成病逝,朱棣将其追赠为了夏国公。其镇远侯的爵位,则是由顾成唯一的孙儿顾兴祖来承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