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国家一锤定音,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
全国一片叫好,专家们纷纷上阵,数据模型、趋势推演、人口结构变化,预测一套套背书:潜力巨大,中国出生人口马上要井喷了。
结果呢?
十年过去了,数据站出来打了所有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

我翻了2015年当年最响的预测。翟振武教授拿出厚实的模型,清晰预测:“政策落地第一年出生3540万 ,第三年达到4025万 ,高峰可冲4995万 。”
媒体铺天盖地转发,专家、民间一片看好。
甚至连时任国家卫生计生委都按这个调子配合说话,称有9000多万户家庭符合二孩条件 ,城市的短期上涨会非常明显。
蔡昉等17位学者甚至担心生太多,呼吁放慢节奏,怕人口负担过重。
一家怕生太多,一边现实没生够。是预测错得离谱?还是人心变了天?

让我们先看看真实的数据。
政策第一年,也就是2016年,全国出生1786万人 ,比前年(2015年)的1655万增加131万 。不错的起步,但绝不是爆发式增长。
然后就开始一路下滑:
• 2017年:1723万
• 2018年:1523万
• 2019年:1465万
• 2020年:1200万左右
• 2021年:1062万
• 2022年:956万
• 2023年:902万
• 2024年:小幅反弹到954万 ,但难掩整体下跌趋势。
要知道,专家预测的是四年出生累计1.6亿 ,现实实际还不到三分之一 。孩没生出来,教授变成笑话。

更扎心的是增量最关键的数据——新增二孩。
• 2016年:新增二孩800多万
• 2017年:减少到737万
• 2018年:只剩530万
• 2019年:继续下降到467万
趋势太清晰不过了:“二孩红利”最多持续两年就消耗干净,政策的边际效应迅速枯竭。
而总和生育率从2016年1.7降到2023年不到1.0 ,远低于维持人口更替水平的2.1 。
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首先,是高估了人。也低估了现实的重压。
专家拿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假设9100多万对夫妻 符合生育资格,于是就套上模型大胆预测。
可模型只是理想世界。
现实是一地鸡毛。
那批符合条件的人,有整整一半是40岁以上的高龄女性 。
数据推演里这群人“愿意生”。但现实里,她们多半已没有生的打算。年龄只是数据的一部分,背后的家庭结构、身体状态、心理预期,才是决定要不要生的核心。

其次,年轻人“愿不愿意”变成“敢不敢”。
经济压力是压倒性的决定变量。
从孩子出生就要准备:
• 一年奶粉钱、尿布、医疗、早教,最保守也得2-3万元
• 城市养一个0-3岁孩子的平均花销高达每年9.6万元
• 一对年轻夫妻要面对:房贷、车贷、养老、房租、教育成本,负担一个孩子都已经让人喘不过气。
更夸张的是教育焦虑。
在北京和上海 ,家庭教育支出能占一个工薪家庭收入的30%-50% ,而为了“拼娃”,高知家庭越来越觉得“不敢拼二胎”。

女性,更是整个系统成本的承压者。
• 生完孩子再想回职场?42.9%收入腰斩,34.3%实际降薪
• 私企面试问你:“已婚未育?不好意思,不考虑”
• 生孩子成了“职场断崖”
而在家庭中,“丧偶式育儿”是常态 。妈妈每天睡5小时,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南通某地调查数据显示,45-49岁产妇中有38%罹患产后抑郁症 。而面对这些问题,公共托育服务、社会支持机制仍然滞后严重。

更棘手的,是生育观的快速转向。
从2010年到2025年,90后和00后的丁克选择比例从1.3%升到8.7% ,城市白领中体感上甚至过两成。
这些年轻人不是不会生,是觉得“生个孩子,我就要把人生的自由、事业、积蓄、精力一次性交出去,换来长期焦虑和长期穷?”
没错,人们是用脚投票 的。

当然,也不能一刀切地说“政策无用”。
政策起码在前两年是起作用的,短期有效、长期施力不足 ,是更精确的判断。
而政策制定者也不是不在调整。2021年开始,三孩政策跟进,配套下来:
-全国推行育儿补贴 ,每月300元 /每年3600元
• 湖北天门:二孩奖补96300元 ,三孩16.51万元
• 浙江、江苏:每月育儿补贴分别为500/800元
• 企业产假延长到158天 ,个别省市甚至一年半全额发放工资
用钱解决问题,是唯一现实的姿态。但坦率讲,这些动作对于养育成本动辄几十万元的大城市而言,还远远不够。

政策层思考也发生转向。
翟振武本人在2020年就已承认当初预测过于乐观 。
2024年他再次发声,直言:“只是放开政策远远不够,要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年轻人怕的不是生,是生出来后没人帮、没钱养、没法活。”
一句话,打中了关键。
这场关于“二胎预期 vs 现实”的剧情反转,拼的不只是统计模型的准确性,更考验的是我们对社会心态变化的判断力。

政策失算不可怕,可怕的是拒绝承认现实改变了。
年轻人不是不愿承担责任,而是整个社会体系变得令人望而却步 。
房价依旧居高、教育继续内卷、职场毫无容错空间,谁敢轻松说:再来一个?
我不否认将来的转机。政策在不断跟进,社会开始反思,也许可以缓慢上扬。

但如果我们不根本性理解“生育是家庭、是经济、是心理安全”的多维系统,只靠一纸号召或单向补贴,不可能扭转下行趋势。
要想让年轻人“敢生”“愿养”,必须是:
-让养孩子不丢工作-让多一个人不变穷-让妈妈不累崩盘
才谈得上“鼓励生育”的真正意义。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