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人的记忆里,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思想不集中,想着文化宫。”那座立在东风广场旁的工人文化宫,装载了一代人的向往与热闹。
它不只是一栋楼,更是属于普通工人的骄傲——70米高、18层,曾是昆明最高、最早装上电梯的建筑,也是人们合影留念最多的地方。直到2013年秋天,一声爆破响起,它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那一天,很多人特意赶来,目送这座陪伴城市近三十年的建筑谢幕。
伴随着老楼拆除的消息,本地房企俊发宣布接手这片土地,准备打造一座名为“春之眼”的超级地标。
最初的设想十分宏大:主塔高达555米,总体量接近60万平米,总投资96.7亿元,集合商业、办公、观光和居住于一体,堪称云南最具野心的城市综合体。
然而,项目自2013年举行开工仪式后,推进并不顺利。几年间,规划几经调整,主塔高度从最初传言的555米,一路降至456米,最终定格在407米。
设计上,“春之眼”可谓星光熠熠。主塔由设计过迪拜哈利法塔的SOM操刀,副塔出自台北101设计师李祖原之手,裙楼则提炼“春风花瓣”的意象,试图把公共空间引入室内。
面对昆明高烈度抗震和复杂的地质条件,团队花了三年反复论证结构方案,最终采用巨型柱与斜撑系统来增强整体稳定性。
可惜现实并未跟随蓝图顺利展开。2018年项目全面开工,三年后商业裙楼封顶,可主塔却只建了十几层。2021年底,随着俊发陷入资金困境,工地渐渐沉寂。
如今,裸露的楼体挂上幕墙,顶端围着一圈挡板,上面写着“I❤️KM”。它距离407米的梦想还差得很远,只有裙楼部分勉强具备商业条件,像一颗早熟却未长成的芽。
“春之眼”的命运,映照出一座城市从“翠湖时代”迈向“摩天时代”的渴望,也暴露了超高建筑背后资金、政策与市场的拉扯。那些已经浇筑的钢筋骨架,静默地立在城市中心,等待一个被重新点亮的可能。
你期待“春之眼”建成吗?
欢迎留言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