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驴不够用之后,报道是幽默的

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我国缺驴一事,竟然刷屏了。虽然报道开头直言没开玩笑,但缺驴的事实确实把大家逗乐了。一定程度上,对于缺驴的

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我国缺驴一事,竟然刷屏了。虽然报道开头直言没开玩笑,但缺驴的事实确实把大家逗乐了。一定程度上,对于缺驴的追溯,怪拖拉机也好,怪体弱多病也罢,其实也都还属于专业分析范畴。

但是当中国畜牧业协会驴业分会相关负责人宣布“目前我国牛马都不缺,就缺驴”之后, 在专业之外,就为舆论留下创作空间。因为我们都知道,牛马同时也是对打工人的调侃称呼。源起是从日本那本《社畜指南》之后,上班族社畜化就被传开了,并持续引发青年群体共鸣。

这使得,报道当中一字不提打工人却句句写满打工人。因为并行的理解和联想报道《牛马有的是,驴不够了》,会让人觉得当前的人力市场也是如此。所以评论区的结局也是,都在谈驴论牛马,却句句跟驴跟牛马不相关。有人甚至直言要为记者和编辑加鸡腿,为的只是报答他们戳中了自己的笑点。

说实话,伴随着全球范围内国与国的厮杀、建墙、纷争,外加全球经济萧条,别说人对驴和牛马死活不感兴趣,对周遭邻人的死活也都不感兴趣。所以“驴闻”能够刷屏,不是驴够不够用的问题,而是喻牛马和真牛马同感了。

所以我们会发现,虽然记者和编辑全程都在实事求是的摆数据、讲曲折,可是我们总感觉他们在“开车”。因为一会儿是不加引号的牛马,一会儿是加引号的牛马,饶是再怎么不懂隐喻的人,估计也能读出些许余味来。

不少人说,记者和编辑如此报道,明摆着是玩梗影射当下。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凭《牛马有的是,驴不够了》这个标题来讲,影射嫌疑是躲不过去的。但是可以堂堂正正地反问一句,这么起标题真的有问题吗?

在一个足够正确的时代里,在规范的机制下,还能稍微出格一下有什么不好呢?说到底,我们不能摆脱“牛马命运”,难道还不能调侃一下真牛马,自嘲一下喻牛马吗? 所以,就凭这一点,应该感谢采这篇报道的记者,编这篇新闻的编辑。

我们的上一代人,参加集体活动是不能出错的,我们的这代人公开表达是不能出格的。正如李帼忠写在徐皓峰的《通灵宝玉与玫瑰花蕾》最后的那句话“说真的小时候还容易些,长大了要硬说”一样,这使得无论是媒体还是大众,真想表达真的,也只能越来越红楼梦化了。

然而隐喻也好,隐隐喻也罢,甚至为了摆脱嫌疑,开始隐隐隐喻的表达思路。于是大家活在悬浮或者漂浮中,等未来如何、等退休放马,唯独少有当下享乐。就拿最近 罗永浩炮击西北预制菜来看,舆论层面也是百感交集。

挺老罗吧,自然也能挺,舆论风头上怎么挺都对。可是舆论风头终将过去,到头来我们会发现,这么办也不地道,因为挺来挺去,会发现更坏的是大多数,所以明明是正确的坚持,最后变成搞笑的头铁。所以这事就过去了,该吃吃该喝喝。

所以你瞧瞧,很多报道其实是有保质期的,期限比预制菜还短。报道中说24个月的冷冻西兰花如何如何没营养,可是几个月后,没营养的冷冻西兰花还在餐桌上岿然不动,相关报道却早已被舆论遗忘了。至此,会不会觉得,这也很幽默呢?

因此,我们会发现,在现行的正确报道下,新闻会走向两种幽默模式。一种是同感幽默模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牛马有的是,驴不够了》,另一种是前后矛盾模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罗永浩炮击西贝预制菜”。所以借用王照文章《贤者之责》结尾段落那句话“朋友,朋友,说真的吧”来表达一下希望,因为大概只有如此,才能少点报道幽默,多点新闻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