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腾讯最近干了一件很多人没太注意、但其实挺重要的事:
成立了一个叫“正能量算法工作专班”的团队。
乍一听,这名字有点官方,有点“体制内”,但如果你每天刷微信视频号、看短视频、被算法推着走,那这事其实跟你关系不小。
我们先说点背景。
过去几年,大家越来越发现一个问题:算法好像越来越“懂”你了,但这种“懂”有点吓人。
你喜欢看做饭视频,它就天天推你做饭;
你偶尔点了个情绪激烈的评论,它就开始给你塞一堆极端观点。
久而久之,你看到的世界越来越窄,好像全世界都在跟你想法一样,其实只是算法把你关进了一个“信息茧房”。
这玩意儿听起来抽象,但影响很具体。
比如你可能觉得社会戾气越来越重,其实不是社会真的变坏了,而是算法为了让你多看几秒,故意推那些情绪激烈、立场极端的内容。
你越看,它越推;
你越推,它越强化。
最后你看到的,只是一个被算法扭曲过的小世界。
腾讯这次成立这个专班,核心目标就一个:
让算法别光想着怎么让你多刷,而是想想怎么让你看到更多元、更真实、更有价值的东西。
他们具体做了三件事。
第一,用好社交推荐。
微信最大的优势不是算法,而是人。你朋友点赞、转发的内容,天然带有一种“信任背书”。
你看到一个视频,如果是你妈转的,你可能觉得无聊;
但如果是你大学室友转的,你可能真会点开看看。
腾讯现在就想放大这种“人传人”的机制。
比如你朋友分享了一个教你怎么修水管的视频,哪怕你从来没搜过“水管维修”,系统也会觉得这内容值得你看看。
这种推荐不靠冷冰冰的数据标签,而是靠真实的人际关系,天然就更温和、更可信,也更容易打破信息茧房。
第二,上线“破茧”功能。
这个功能其实已经在视频号里悄悄上线了。
你可以点进去,看到自己最近主要看了哪些类型的内容,比如70%是宠物,20%是美食,10%是新闻。
然后你可以手动调低“宠物”的权重,调高“新闻”或“知识类”的比例。
相当于你对算法说:“我知道你喜欢推猫给我看,但今天我想看点别的。”
这听起来简单,但意义重大。
过去算法是黑箱,你只能被动接受;
现在你至少有了一个“调节旋钮”,能主动干预自己的信息流。
第三,去中心化推荐。
什么意思?
就是别总把流量堆给那几个大网红、大机构。
腾讯现在在推原创标识、创作分成、流量倾斜给中小创作者。
比如一个普通老师录了一段讲物理的视频,虽然粉丝不多,但内容扎实,系统也会给它一定的曝光机会。
这样做的结果是,内容生态不会被几个头部账号垄断,普通人也有机会被看见。
好内容不再只靠砸钱买流量,而是靠质量自然“长”出来。
这些动作背后,其实是在回应一个更大的趋势:国家在推动“清朗”行动,要求平台对算法负责。
今年早些时候,包括抖音、小红书、微博、B站在内的主流平台都签了“算法向善”宣言,承诺优化推荐机制。
腾讯这次的动作,既是响应政策,也是自我调整。
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平台自己也意识到:
靠制造焦虑、放大对立、堆砌低质内容来拉用户时长,这条路走不远了。
短期看,用户刷得欢,数据好看;
长期看,用户会疲惫、会反感、会流失。
就像吃垃圾食品,一开始觉得香,吃多了就腻,最后还伤身。
内容平台也一样,如果全是情绪化、碎片化、同质化的东西,用户迟早会厌倦。
所以腾讯现在想换一种活法:不靠“喂你吃糖”,而是“给你做饭”。
糖吃多了会蛀牙,饭吃多了能长身体。
他们希望平台上的内容,能让人学到东西、感受到温暖、看到不一样的视角,而不是只让人上头、愤怒、焦虑。
这其实挺难的。
因为“正能量”三个字很容易被误解成“说教”或者“主旋律”。
但腾讯这次强调的“正能量”,不是喊口号,而是指那些真实、有用、能引发共鸣的内容。
比如一个农村妈妈教大家怎么用剩菜做新菜,一个程序员分享怎么带孩子学编程,一个退休医生讲慢性病管理,这些都不是宏大叙事,但对普通人有用,能解决实际问题,能传递善意。
这才是他们想推的“正能量”。
而且,腾讯没光说不练。
除了算法调整,他们还在实打实地给创作者发钱、给流量、给支持。
比如视频号搞了“原创保护+流量扶持+变现权益+成长激励”四大体系,直播方向也有从推荐到玩法的全链条支持。
阅文那边更是直接拿出1个亿的创作基金,专门扶持小微工作室、大学生创作者、科幻作者。
这些钱不是撒胡椒面,而是精准滴灌到那些愿意做长期价值的人身上。
为什么这么做?
因为内容生态的健康,最终取决于有没有人愿意持续创作好内容。
如果创作者发一条视频没人看,写了篇文章没收益,那再有热情也会被磨灭。
只有当认真做事的人能活下来、甚至活得不错,整个池子的水才会变清。
当然,这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算法调整是个精细活,调得太猛,用户不适应;调得太慢,又起不到作用。
而且“正能量”和“用户喜欢”之间怎么平衡,也是个难题。
比如一个讲气候变化的科普视频,可能很有价值,但用户就是不爱点开,系统该不该推?
推多了,用户跑了;
不推,又违背初衷。
这种张力会长期存在。
但至少,腾讯迈出了这一步。
他们不再把算法当成一个纯粹的商业工具,而是开始思考它的社会影响。
这背后是一种认知的转变:平台不是中立的管道,它塑造了我们看到的世界。
既然有这个能力,就有这个责任。
对普通用户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以后在视频号上,可能会看到更多元的内容。
今天看个做饭,明天看个历史,后天看个科技,而不是被死死锁在一个频道里。
你也有更多主动权,可以告诉系统:“我想拓宽视野,不想只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
对创作者来说,这意味着机会。
只要你内容扎实、有独特价值,哪怕没粉丝、没团队,也有机会被看见。
平台正在从“流量为王”转向“内容为王”,这对真正用心做事的人是利好。
说到底,技术没有善恶,关键看怎么用。
算法可以用来制造信息茧房,也可以用来打开一扇窗。
腾讯这次的选择,是想让算法成为那扇窗。
这事值得观察,也值得期待。
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帮我们看到更真实、更丰富、更有温度的世界,本身就是一种稀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