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粟裕封神之战,3万击败敌军12万,苏中七战七捷何以能战无不胜

一提起粟裕将军不由得就跟“战神”这个词联想到一起了,他在解放战争中真是打了不少出彩的战役,有很多还是以少胜多的战役,那么

一提起粟裕将军不由得就跟“战神”这个词联想到一起了,他在解放战争中真是打了不少出彩的战役,有很多还是以少胜多的战役,那么,大家知道吗?其实解放战争的首场胜仗也是他打的,就是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这也是粟裕将军的封神之战。

那么,他是如何用3万击败敌军12万的呢?苏中七战七捷是如何做到的呢?粟裕何以能战无不胜呢?让我们一起重回当年的岁月,讨论一下这七战七捷是怎样做到的,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首战宣泰,初战告捷,粟裕指挥作战,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苏中的地理位置比较关键,如果苏中不保,淮南地区的作战将会非常不利,蒋介石这边调动了军队将从几个方向发起进攻。粟裕这边得知以后,准备提前出击,先发制人,可是这第一场仗究竟在哪里打呢,是非常重要的。

粟裕在练兵之余,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他认为泰州的敌军是离我军最近的,也是威胁最大的,但是泰州是个中等城市,大兵团行动不便,不是理想的战场。而泰兴和宣家堡敌军刚刚占据不久,仅仅各有一个团把守,工事也是修建的临时的,并不坚固,如果打下泰兴和宣家堡能孤立和分散一路敌军,有利于打开局面。

粟裕认为陶勇部比较灵活,让他去打宣家堡比较合适,因为宣家堡离敌人的泰州比较近,敌人来援的可能性比较大,这就需要陶勇的部队必须在敌人的援军来到之前打下宣家堡,不然就比较危险的。而王必成部阻击能力强,用来打泰兴比较合适,虽然泰兴这个县城打起来比较费力,但是敌人来援的可能性比较小,只要陶勇能迅速结束宣家堡的战斗,即使敌人来援,也能迅速再次投入战斗。

果然,粟裕的安排是非常合理的,他利用自己的优势,集中兵力去打一点,扬长避短,各个去击破敌人的做法非常好,就因为蒋介石派12万敌人来打粟裕这边的3万,是准备四打一的,让粟裕这样集中兵力打一点,各个击破的安排打破了国民党的计划,反而成了我们六打一。

粟裕在宣家堡和泰兴打了李默庵一个措手不及,取得了首战告捷。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但鼓舞了士气,而且也打乱了国民党占领苏中的计划,让蒋介石大为恼火。

二、再战如皋,歼灭一万余人,生俘六千多人,敌军师长王铁汉化装潜逃。

宣泰战役之后,蒋介石让李默庵调整作战部署,让部分军队火速北渡长江,计划要将粟裕的1师和6师全部歼灭。

而粟裕这边也在积极的研究作战形势,安排作战方向,其实,当时粟裕有两个方案,一个是打前来增援宣家堡和泰兴的敌军,这样的优势是能就近运转兵力,不会太疲劳,而且时间也比较充裕。而不利于的因素是来增援的敌人很容易打散,不容易合围,这样就容易打成相持不下的持久战,而敌军的整编49师就有可能趁机攻占如皋,让我军的侧后和后方受敌,是比较不利的局面。

另一个方案就是,迅速转移兵力去直插进犯如皋的49师侧后攻击,这个方案的优势就是出人意料,能打敌军一个措手不及,更容易取胜,可是缺点就是要远距离作战,强行军五十多公里,当然这一点儿我军是比较擅长的。

粟裕在这两个方案之间考虑以后,选择了第二个作战方案,果然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四天四夜的激战,成效显著,歼灭敌军一万余人,生俘少将旅长胡坤以下六千多人,整编第49师师长王铁汉被俘后化装潜逃,粟裕这次又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这次作战粟裕又一次利用了自己的优势,声东击西,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这种能灵活机动的调转部队的作战方案真是体现了粟裕的军事才能,也是取胜的关键。

三、放弃海安运动歼敌,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在海安外围打防御战。

粟裕在宣泰、如皋两地打了两场胜仗以后,蒋介石和陈诚都大为震惊,紧急下令调第二梯队的6个旅十万多人沿江北进,打算集中兵力进攻海安。

粟裕看到如此多的强敌压过来,他该怎么做呢?到底要不要坚守海安呢?

粟裕考虑到,如果坚守海安,胜了的话也会付出很大的代价,而且国民党还会再次派兵来打,如果败了,我军的主力将会溃散,这显然是非常不利的。如果放弃海安的话,那么国民党的军队将形成泰州到海安的封锁线,我军的行动就非常受束缚了,而且前面的两场胜仗也相当于白打了,那到底该怎么办呢?

粟裕思索再三决定放弃海安,在海安外围打防御战,虽然这样的决定很多人并不理解,但是,粟裕作为作战指挥,他是要从全局考虑的,不能只看一城一池的得失,要保存整体实力,以待时机。

果然,又一次证明了粟裕的决策是对的,第七纵队在四天的运动防御战中,只用了三千多的兵力,抗击了五万多敌人,杀伤敌军三千多人,自己伤亡仅二百人,创造了敌我伤亡十五比一的记录。

而国民党这边呢,看到粟裕的部队放弃海安,就赶紧上报告捷,表示粟裕部下海北逃了,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粟裕的三万多人还在海安的东北方向稳稳的休整。国民党以为达成了目标,又开始了下一步计划,准备跟徐州南下的部队一起进攻两淮。

以为胜利的国民党军队频繁的调动,这就给了粟裕时机,他首先要打的是要把李堡之敌歼灭在运动之中,突然发起的攻击让国民党的军队方寸大乱,李堡之战,仅用二十个小时,就歼敌九千多人,生俘少将旅长金亚安和少将副旅长田从云,至此取得了苏中的四战四捷。

四、全歼“袖珍王牌军”,既是奇兵,也是险棋,钻到敌人肚子里去打,取得很大胜利。

粟裕前面打了几场胜仗以后,国民党在苏中地区的机动部队就不多了,因此调整了部署,而粟裕也在考虑下一步的作战方向,到底是正面攻击海安和如皋呢,还是攻击敌人的侧翼,寻歼敌人于运动之中呢?

后来粟裕决定深入敌后,攻击敌军侧翼,从丁堰和林梓打开缺口,以黄桥为进攻方向,插入敌人的侧后方去打,三万多人去敌人的封锁圈里打仗,是一招奇兵,也是一招险棋,相当于钻到敌人的肚子里去作战,这是很危险的,但是效果却比较好。

丁堰和林梓不但有国民党第26旅的一个营,还驻有交通警察总队的六个大队,说起这交通警察就要插一句题外话了,这交通警察总队号称是国民党的“袖珍王牌军”,是一支中美合作组建的特务部队,归军统指挥,也就是由美国特务梅乐斯和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合作训练的,全部是美械装备,火力比较强,机动性大,但是作战能力比较差。

粟裕这次在丁堰和林梓就歼灭了交通警察总队的五个大队还有第26旅的一个营,有三千多人,取得了苏中战役的第五个胜仗。

五、攻黄救邵打援,出其不意,一举三得,迫使黄百韬撤回扬州。

粟裕打的胜仗越来越多,蒋介石就赶紧重新部署,让黄百韬率领整编第25师进攻邵伯,打算攻下邵伯后,就能配合北线的国民党军队一起进攻两淮,可以做到东西呼应。

粟裕得知以后,想出了出其不意的对策,他要攻打黄桥来解邵伯被围的困境,还要在路上打援,这就是所为的攻黄救邵打援,一举三得之法。

粟裕做好这样的作战之策以后,就抓紧进行,在黄桥跟国民党的第4旅遭遇了,李默庵发现以后,赶紧调兵增援,可是又被打援的粟裕的部队阻击了。

但是黄桥也不是那么好打的,为此也拖延了几日,还是没能拿下,可是邵伯那边却不乐观,乔墅阵地已经被敌人占领了,邵伯一旦失守,局面就被动了,为此粟裕当机立断,集中兵力打一个点,然后再反攻打另一面的敌人。

就因为粟裕的正确决定,黄桥很快打下来了,而且歼敌1.7万余人,创造了解放战争以来一次作战歼敌数量的新纪录。

其实,黄桥这边激战的同时,粟裕还发起了对邵伯的作战,在跟留守邵伯的军队一起配合,让黄百韬的部队一时间无法拿下邵伯,只能撤回扬州。

这两场战役胜利以后,粟裕已经在苏中打了七场胜仗了,粉碎了国民党的钳形进攻的作战计划,是非常重要的战役。

粟裕指挥的苏中战役,可以说是粟裕的封神之战,充分展示了粟裕的军事才能,他是如何以少胜多,实现七战七捷的呢?

其实,前面分析了这七场战役,沐溪悦发现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粟裕并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他每场战役都是在集中兵力打一点,逐个击破,这才是粟裕的厉害之处,因为要论整体兵力粟裕是三万,国民党却调兵十二万,是一对四,可是粟裕却借用国民党不想放弃任何一个城的心态,集中兵力,把他们分开打,逐个击破,用这样的方法,类似一个杠杆,每一次战役都成了粟裕这边是六,国民党那边是一,这六打一,怎么打都会胜的。

这才是为啥说苏中七战七捷是粟裕的封神之战的原因,因为这种以少胜多的战役才更加考虑指挥的军事素养的,才更能体现他的战略眼光,这也是粟裕可以战无不胜的必杀之技。

沐溪悦解读历史系列原创文章,用笔尖带给大家重现当年的岁月。请大家踊跃关注和支持,创作不易,严禁抄袭搬运,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