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在深夜发出沉闷的金属碰撞声。 那不是普通的货运列车。 车厢里闪着冷光的,是意大利VCC-1装甲车的钢铁车身。 在特雷维索车站附近,人们拿着手机拍下这一幕——车厢整齐排列,履带蒙着灰尘,像一支从坟墓中被唤醒的军队。
几十年前,它们曾是冷战的遗物,如今,却要驶向新的前线。 目的地:乌克兰。 意大利,终于摘掉了“中立”面具。
VCC-1,其实就是改进过的美制M113。 这种古老的履带车,曾在越南、伊拉克、科索沃的战场上留下过身影。 如今被翻新、上装甲、加通信模块,又一次被推向炮火的世界。 这批装甲列车经斯洛文尼亚、穿过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最后进入乌克兰军队的手中。 数量巨大——六百辆。 足以装备五个完整的机械化旅。
有人说,这不过是“旧装备清仓”。 可任何一辆能动的履带车,在东部前线,都意味着更多的推进、更久的防线、更高的消耗。 更何况,还有那批Puma 6x6装甲车,像附赠的筹码,被捆在军列尾端,一起送去。
意大利不再犹豫。 伦塔坦克坟场的封条被撕开,200辆豹1老坦克或许也在打包名单上。 “这是一次彻底的库存清理。” 意大利官员这么说。 可这“清理”,换来的,是乌克兰前线新一轮的血与火。
对罗马来说,这笔账划算得很。 几百辆老装备换取在北约内部的声望,换取与美国的同步姿态。 对北约来说,这笔账更直接——延长战争的时间。 每一次军列的出发,都是一场新的下注。
可是,下注者并不在前线。 乌克兰的士兵才在泥地里推着这些老旧的履带车前进, 炮声一响,那些来自冷战的金属残骸,就成了新的掩体。
英国志愿者艾登·明尼斯,在接受俄媒采访时的那句话刺耳得很: “西方政客一边喊和平,一边往战场送武器,他们的国家在衰落。” 这句话让人无从反驳。 他转身去了俄军营地,留下的,不只是立场的背叛,还有一份幻灭感。
从伦敦到罗马,从柏林到布鲁塞尔,政治家的嘴上挂着“自由”, 手里却在拨动运输列车的时刻表。 他们说要帮助乌克兰“赢得未来”。 可谁还在乎,未来要用多少人的命去铺?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那天的讲话充满警惕。 “欧洲各地的无人机事件,不是巧合,而是攻击。” 她的声音坚定,却也有一丝慌乱。 欧洲要“学习乌克兰”,要提升防御,要造更多武器。 但谁能想到——在欧洲的安全焦虑下, 乌克兰成了最残酷的试验场。
这场战争越来越像一面镜子。 镜子里映出的不是正义与邪恶的清晰边界, 而是各国在利益与恐惧间的游移。
有人问,意大利是不是在帮助乌克兰? 也许吧。 但更确切地说,他们在帮助自己: 帮自己证明还属于西方, 帮自己在北约桌上换来新的话语权, 帮自己清掉仓库那堆吃灰的履带车。
列车轰鸣驶过阿尔卑斯山口的那一刻, 也许没人再去想,那些铁皮车厢的尽头,是炮火还是坟墓。 也没人再问,意大利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
战场不在欧洲的心脏, 但欧洲的心,正在一点点被战场拖走。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