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河北以岭医院成功为扩张型心肌病重症心衰患者实施高难度生理性起搏术

近日,河北以岭医院心血管病科成功为一位七旬扩张型心肌病、重症心衰患者实施了高难度CRT-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植入

近日,河北以岭医院心血管病科成功为一位七旬扩张型心肌病、重症心衰患者实施了高难度CRT-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植入术。本次手术采用了国际前沿的左束支区域生理性起搏技术,纠正患者的左心室失同步。该技术能更精准地模拟人体自然心跳,提升治疗效果。术后患者心电图显示,QRS波时限由术前的171ms显著收窄至137ms。这一手术的成功,不仅为患者带来了“心”希望,更充分体现了该院在应对复杂心脏危重症方面的硬核技术实力。

多年心衰急剧恶化,生命亮起红灯

72岁的刘先生有多年心衰病史。早在2021年,他就因胸闷、气短等症状就诊,检查发现其左心室射血分数(EF值)低至33%(正常值通常高于50%)。经冠脉造影排除缺血性心肌病后,最终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虽然经治疗症状缓解后一直规律服用心衰药物,但其胸闷、气短仍时有反复。

近期,患者病情急剧加重,表现为严重喘憋、面部及双下肢浮肿,夜间频繁憋醒,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紧急送至该院后,检查结果令人担忧:心脏进一步扩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已达80mm(正常成年男性一般不超过55mm),射血分数(EF值)降至20%,心功能分级为IV级(最严重级别),提示心脏泵血功能严重衰竭。同时,心电图显示存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导致左右心室收缩严重不同步,如同陷入“混乱内耗”。这不仅使本就低下的泵血效率雪上加霜,更极大地增加了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乃至猝死的风险。此时,常规药物治疗已难以扭转危局。

精准植入CRT-D,同步心律、预防猝死

面对复杂的病情,河北以岭医院心血管病科团队迅速启动会诊,经全面严谨评估,认为植入CRT-D是最佳治疗方案。心血管病科二病区常务副主任姜雷解释,CRT-D融合了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和自动心脏除颤器(ICD)的双重功能,能同时解决两大问题:一是通过心脏再同步治疗,帮助心脏左右心室实现同步收缩,让衰竭的心脏恢复协调有力的搏动;二是像一名全天候的“心脏卫士”,能预防致命性心律失常引发的猝死。

心血管病科三病区主任王磊及其团队在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并取得知情同意后,迅速启动了术前准备工作。本次手术未采用传统的双心室起搏方法,而是选择了更为先进的“左束支区域生理性起搏”技术。该技术通过微创方式植入导线,起搏患者自身的传导系统,以纠正左心室的失同步,实现更符合生理状态的心脏再同步效果。

CRT-D植入术本身属于高难度手术,加之患者因长期心力衰竭导致心脏结构发生显著改变,进一步增加了手术操作的复杂性与风险。在副院长、心血管病科主任、知名海归心血管及介入心脏病学专家杨胜利教授的指导下,心血管病科二病区常务副主任姜雷、三病区介入副主任熊斌与导管室护理团队密切协作,凭借精湛的操作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历经三个小时,最终成功完成手术。

术后辨证施以中药,心肺同治助康复

待患者手术应激期过后、身体状况趋于稳定时,考虑到患者同时存在肺水肿、肺气肿等肺部问题,心血管病科团队进一步发挥了医院的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为其制定了个体化的中药辅助康复方案。

不仅从西医生理病理角度来看,心肺等器官可互相影响发病,从中医角度分析,心肺之间也有着紧密联系。中医理论很早就初步建立了“心(肺)—血—脉”循环系统概念,论述了心肺之间的密切联系。心肺两脏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而在病理上,任何一脏发生病变都会相互影响。心血瘀阻,则不利于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肺气亏虚,则不利于心血运行。该院中医专家依据“心肺同治”理论进行辨证,认为其病机核心在于“宗气不足”。宗气积于胸中,有贯心脉、行呼吸的功能,与心、肺机能密切相关。因此,团队为其开具了具有“宣肺灌心”功效的中药方剂,旨在补益宗气、宣通肺气、灌注心脉,从整体上调理机体状态,进一步促进心肺功能恢复,改善长期预后。

该患者的成功救治,不仅展现了河北以岭医院在心血管疾病介入领域的技术硬实力,更凸显了医院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攻克心血管危重症时的独特优势与巨大潜力。科室团队精准融合起搏除颤等现代介入技术与中医药整体调理智慧,为危重心衰患者打造了更全面、更具针对性个体化治疗方案。

目前,该患者恢复情况良好,术后72小时复查心超,提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至71mm,EF值提升至25%,心功能及生活质量均得到显著改善。专家也借此案例提醒广大心衰患者,务必重视疾病的长期规范管理,遵医嘱治疗、定期复查,若出现病情变化应及时就医,以期最大程度延缓疾病进展,守护心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