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员工入职要改成“鼠”姓?三只松鼠的“可爱”要求

近日,一则关于三只松鼠员工集体改名为“鼠某某”的爆料在网络上掀起波澜。网友发布的照片显示,从分销会座次牌到党委名单,清一
近日,一则关于三只松鼠员工集体改名为“鼠某某”的爆料在网络上掀起波澜。网友发布的照片显示,从分销会座次牌到党委名单,清一色的“鼠”字开头姓名仿佛构建了一个奇幻的“鼠姓宇宙”。面对质疑,三只松鼠官方轻描淡写地将其定义为“企业文化”。但这看似无害的“花名游戏”,究竟是企业温情的创新,还是职场人格的隐形剥夺?

#“非强制”的面纱下:细思极恐的集体驯化

三只松鼠工作人员反复强调“并非强制”,称“这是我们企业内部的一种文化,大家都用‘鼠’字起名,感觉更亲切、可爱一些,也突出我们的品牌特色。”这番说辞巧妙地规避了法律风险,却掩盖不了职场权力结构中的微妙压迫。当新员工面对人力部门的“温馨提示”,当会议室里所有同事都已冠上“鼠”姓,那句“我们接受了,也没有提出异议”背后,藏着多少职场新人的忐忑与妥协?

这让人联想到互联网大厂的“花名文化”。但与阿里巴巴的武侠花名、字节跳动的英文名不同,“鼠某某”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系统性、同质化的冠名规则。它不再是个人标识,而成为企业对个体身份的一次集体格式化。党委名单上的“鼠”姓成员更令人愕然——当党组织成员都主动放弃本名,这是否意味着企业文化的渗透已超越商业范畴?

#人格尊严的边界:当“可爱”成为枷锁

对此事件,湖北炽升律师事务所杨敏律师的解读点出了关键:“企业要求员工使用带有‘鼠’字的小名或花名,本身并不违法。如果企业在推行这一文化时未采取强制手段,且未侵犯员工的姓名权等人格权利,通常认为是合法的。但如果强制执行,则可能侵犯员工的人格尊严。”法律划出了红线,但现实中那条红线往往模糊不清。企业打着“亲切可爱”的旗号,完成了一场对员工自我认同的温柔改造。

试想,一个拥有几十年姓名的职场人,突然在职场成为“鼠小芳”“鼠建国”,企业获得了品牌强化,员工却付出了个人品牌弱化的代价——这真的是一场公平交易吗?

#文化创新还是控制术?批判性看待企业“家文化”

三只松鼠事件折射出中国企业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家文化”迷思。企业试图通过亲昵称呼营造家庭氛围,却忽略了真正的家庭关系基于血缘与情感,而非雇佣合同。这种拟态的家庭关系,往往成为情感绑架与管理控制的漂亮外衣。

值得警惕的是,当企业将品牌符号强加于员工姓名,本质上是在进行一种身份的重构。它暗示着:在这里,你首先是“三只松鼠的人”,然后才是你自己。这种去个体化的过程,与现代职场崇尚的个性创造、多元价值背道而驰。

#优秀企业文化的应有之义

判断一个企业文化是否健康,不应只看是否违法,更要看是否尊重员工的完整人格。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如肥沃的土壤,让每个个体都能茁壮成长、保持独特,而非将所有人修剪成同一形状的盆景。

谷歌允许员工自定义工位,网飞强调“自由与责任”,这些真正创新的企业文化都建立在对个体差异的尊重之上。反观“鼠姓运动”,无论包装得多么可爱,其本质仍是一种便于管理的集体主义思维,与当代年轻人追求的职场个性表达格格不入。

或许,三只松鼠该思考的是:当员工心甘情愿使用本名为企业发声,当品牌魅力自然吸引而非强制规范,才是真正强大的企业文化。在创新与异化之间,在集体与个体之间,每个企业都该找到那条既能凝聚团队又不伤害尊严的平衡之道。

毕竟,员工不是品牌延伸物,而是有独立思想的创造者。任何试图将人“工具化”“符号化”的管理尝试,终将在时代进步中接受审判。企业主们该醒醒了——最好的文化,永远建立在相互尊重而非单方面冠名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