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在悲歌与曙光间,守护未来的微光——《以国家的名义》第二章“远去的百香果女孩”的深度启示

文丨李国强翻开中国第一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长篇报告文学《以国家的名义——中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调查报告》(以下简称《以国家的

文丨李国强

翻开中国第一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长篇报告文学《以国家的名义——中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调查报告》(以下简称《以国家的名义》)第二章“远去的百香果女孩”,我的心灵仿佛经历了一场情感的暴风洗礼,从最初的痛彻心扉,到中途的跌宕起伏,再到最终的希望重燃,每一页都承载着厚重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无辜生命骤然消逝的悲剧叙述,更是一曲在爱与正义征途上艰难跋涉的壮丽悲歌,它让我们在泪水中窥见了人性的温暖光芒,在绝望的深渊中捕捉到了希望的微弱曙光。

悲剧序章:花季生命,戛然而止的哀歌

故事以一个年仅10岁、本应如花般绚烂绽放的小女孩杨晓燕的悲惨命运为开端。她,在单亲家庭的艰辛中早早学会了承担,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家务的重担,心中怀揣着最纯真的梦想。然而,一次平凡的卖百香果之旅,却成了她生命之旅的终点,如同一朵未及绽放便被风雨摧残的花蕾,让人痛惜不已。书中那句熟悉的童谣“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如今听来,却满是凄凉与无奈,仿佛是对一个年轻生命消逝的无声哀悼。

正义追寻:司法之路,荆棘与希望交织

案件的侦破过程,宛如一部扣人心弦的悬疑剧,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从杨晓燕的神秘失踪,到警方的全力搜救,再到最终锁定那个令人发指的犯罪嫌疑人杨光毅,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期盼。然而,当一审判决杨光毅死刑时,我们以为正义终于得以伸张,但二审的改判却如同一记重锤,击碎了所有人的希望。死缓的判决,不仅让杨晓燕的家人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与绝望,更在社会上激起了层层波澜,人们开始质疑司法的公正性,以及对未成年人保护的脆弱与不足。书中对这一过程的描绘,曲折离奇,引人入胜,让人时而愤怒填膺,时而无奈叹息,时而又在黑暗中看到一丝希望的曙光。

民意觉醒:正义回归,磅礴力量的汇聚

就在人们几乎要失去信心,陷入绝望的深渊时,最高人民法院的介入如同一束穿透乌云的光芒,照亮了正义前行的道路。通过细致的调卷审查、权威的专家论证,最高法以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的精神,重新审视了这起令人发指的案件。书中详细记录了这一过程中,媒体、律师、公众以及法律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与不懈抗争。他们通过发表真知灼见、提出申诉请求、组织广泛讨论等方式,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民意力量,最终推动了案件的再审与正义的改判。这一过程不仅彰显了民意在推动司法进步中的巨大作用,更让我们看到了在面对不公与邪恶时,人性中的团结与坚韧不拔。

法治进步:未成年人保护,坚实后盾的铸就

“百香果女孩遇害案”不仅仅是一起个案的胜利,更是中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促使最高人民法院明确宣示了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零容忍态度,强调了对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严厉打击与绝不姑息。这一系列举措,无疑为未成年人的安全成长筑起了一道更加坚固、不可逾越的法治之盾。书中通过对此案的深入剖析,揭示了我国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方面存在的不足与挑战,同时也展示了我们在不断探索与改进中所取得的显著进步与辉煌成就。

深度反思:守护未来,共筑安全防线的紧迫

掩卷沉思,这起案件带给我们太多的思考与深刻的启示。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安全与健康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司法人员的专业素养与责任意识,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法治的阳光下健康成长。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社会教育,提高公众对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视程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守护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远去的百香果女孩”这一章,以其深刻的主题、丰富的情感、生动的叙述以及发人深省的启示,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爱与正义交织的壮丽画卷。它让我们在泪水中窥见了人性的温暖光芒,在绝望的深渊中捕捉到了希望的微弱曙光。愿这起案件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警示灯,照亮我们守护未成年人的每一步;愿爱与正义永远伴随我们左右,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和谐、充满希望的世界。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守护每一个孩子的未来而努力拼搏!

☆ 本文作者简介:李国强,男,1975年9月出生,河南信阳人,中共党员、法学博士、四级高级检察官。一直在法院、检察院从事审判、检察工作。现任光山县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先后被评为省级、市级优秀法官。在职期间多次荣立三等功,分别荣立二等功、一等功各一次。在《法学杂志》《理论与现代化》《中南大学学报》《学术论坛》《人民法院报》《法治日报》等学术期刊及报纸发表论文四十余篇,长期关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