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咙干痒、吞咽有点疼,忍忍就过去了。” 生活中,不少人出现喉部不适时,都会抱有这样的侥幸心理。然而,这种看似常见的 “小毛病”,若长期忽视或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咽喉炎的危险程度,远比多数人想象的要高。

咽喉炎并非单一病症,而是咽喉黏膜、黏膜下组织及淋巴组织的统称,主要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咽喉炎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常伴随咽痛、声音嘶哑、咳嗽等症状,若及时治疗,通常一周左右即可痊愈。但现实中,很多人将其当作普通 “上火”,随意服用清热去火的药物,或干脆硬扛,这就给了病情恶化的机会。曾有患者因急性咽喉炎未得到规范治疗,细菌扩散引发扁桃体脓肿,不仅出现高热、吞咽困难,还因脓肿压迫气道,险些造成窒息,最终只能通过手术切开引流才脱离危险。
相比急性咽喉炎,慢性咽喉炎的隐蔽性更强,危害也更为持久。它多由急性炎症反复发作、长期用嗓过度、环境刺激等因素导致,症状以咽喉异物感、干燥、晨起恶心为主要表现。由于症状时轻时重,且不直接影响正常生活,很多患者常年处于 “放任不管” 的状态。但长期的炎症刺激会使咽喉黏膜处于充血、水肿状态,不仅会逐渐影响发声功能,导致声音长期嘶哑,还可能引发反流性食管炎、支气管炎等并发症。更值得警惕的是,长期慢性炎症刺激是咽喉部黏膜异常增生的重要诱因,虽然并非所有慢性咽喉炎都会发展为癌症,但临床数据显示,部分咽喉癌患者在发病前都有长期慢性咽喉炎的病史。
除了炎症本身的进展,咽喉炎还可能成为身体其他严重疾病的 “信号”。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免疫力下降,容易反复出现咽喉感染,且炎症往往难以愈合;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以咽喉炎为早期表现之一。此外,艾滋病患者在发病初期,咽喉部常出现持续性溃疡和感染,若仅当作普通炎症治疗,会延误对基础疾病的诊断和干预。因此,反复出现的喉部不适,可能是身体发出的 “预警信号”,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健康问题。
预防咽喉炎的关键,在于纠正对喉部不适的认知偏差。日常应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避免过度用嗓,远离烟酒及粉尘、化学气体等刺激性环境。饮食上减少辛辣、过烫食物的摄入,多补充水分和维生素。当出现咽痛、声音嘶哑等症状超过一周且无缓解时,需及时就医,通过喉镜等检查明确病因,避免自行用药掩盖病情。对于教师、歌手等用嗓频繁的人群,更应定期进行咽喉检查,做好职业防护。
喉部是人体呼吸和发声的重要器官,咽喉健康直接关系到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那些被我们忽视的 “小不适”,或许正在悄悄酝酿着 “大危机”。重视喉部健康,及时干预不适症状,才是对身体最负责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