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金芒果国际教育|为什么上大学后,无数的年轻人却走进了心理咨询室?

在过去乃至现在,许多人相信“上了大学就好了”,仿佛大学是一个终点,跨过去便是坦途。然而,如今的高校心理咨询室却排起了长队

在过去乃至现在,许多人相信“上了大学就好了”,仿佛大学是一个终点,跨过去便是坦途。然而,如今的高校心理咨询室却排起了长队,无数年轻人主动走进咨询室,寻求帮助。这并非意味着新一代更加脆弱,而是映射出他们正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成长环境。

通过与在高校工作的心理咨询师交流了解到,大学年轻人的困扰主要集中于三个核心领域:自我认知的迷惘、情绪管理的失序与人际关系的疏离。

01

“我是谁?”:自我同一性的探索危机

“我不知道我喜欢什么,将来要做什么。”

这句话,几乎是心理咨询师最常听见的独白。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说,青春期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然而,在“考上大学”这一单一目标的驱动下,很多人的自我探索,被整整推迟了十八年。

当“目标”消失之后

高中像是一条笔直的跑道,大学却像一座没有地图的迷宫。

很多人突然失去了方向,陷入“目标真空”。于是,他们开始:

困在过去的阴影里:反复咀嚼某次考试的失败,把一次挫折当成一生的标签;

绑在未来的焦虑上:盲目追逐“保研、考公、大厂”,不是因为热爱,而是因为“别人都这样”;

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在绩点、实习、社交中不断比较,仿佛只有赢,才配存在。

你戴过“假性自体”的面具吗?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能出错”的时代。父母的期望、社交媒体的完美人设、同龄人的隐形竞争……都在逼着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于是很多人学会了扮演:朋友圈里积极向上,微博上深夜emo,小红书里精致美好。

我们活成了别人期待的样子,却弄丢了自己真实的样子。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与其完美,不如完整。”完整,是允许自己有迷茫、有跌倒、有不像话的梦想。

02

情绪的囚徒:我们为何为自己感到羞愧?

情绪,本是我们最诚实的语言。

但现在,我们却为真实的感受感到羞耻。

被污名化的眼泪

一个男生在咨询室里说:“我不敢哭,我怕一旦哭了,就停不下来。”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哭没有用”、“要坚强”、“乐观一点”。

于是,悲伤成了软弱,愤怒成了失控,焦虑成了“想太多”。

我们否定情绪,就像否定自己的呼吸。

射向自己的第二支箭

很多人陷入情绪困境,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因为太努力。

当你熬夜刷手机、拖延任务时,内心是否有一个声音在骂你:“废物”、“没出息”、“你完了”?

这支箭,叫自我攻击。

它往往来自我们内化了外界的批评,以为只要先骂自己,就不会被别人伤害。

而打破这个循环的唯一方式,是学会对自己说:

“没关系,我接受现在的自己。”

03

孤独的“围城”:渴望联结却又害怕靠近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而今天的大学生,可能是最懂这句话的一代人。

床帘之内,是安全,也是孤独

宿舍里那一张张密闭的床帘,不只是遮光的布,更是心灵的屏障。

我们推崇“边界感”,讨厌被越界,却也筑起了看不见的墙。

于是,关系变成了:

线上是“宝宝”,线下是路人;

小组讨论宁愿打字也不开口;

爱情成了“麻烦”,友情止于“搭子”。

你不是在拒绝别人,你是在保护自己

这种疏离的背后,是一种深深的恐惧:

“我怕被拒绝,怕不被喜欢,怕付出没有回报。”

于是我们给自己编了一个剧本:“别人一定觉得我很烦。”

然后,把它当成事实。

而那些鼓起勇气发出一次邀请、坦白一次脆弱的人,往往会发现:

真实的联结,比想象中温暖得多。

04

在荆棘中,找到成长的空间

大学生的心理困扰,从来不是某一个原因造成的。它是个人、家庭、社会、时代共同作用的结果。

心理咨询室,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地方,更是一个“陪伴你面对问题”的空间。

在这里,没有人评判你,没有人催促你,你可以慢慢找到:“在刺激与回应之间,那段属于你的距离。”

在这段距离里,你学会选择如何回应困境,你发现自己远比想象中更有力量。

你会握住属于自己的那把剑,不是去斩妖除魔,而是为了走得更稳、更远!

你不必急着“成功”,不必假装“完美”。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艰难而勇敢地寻找自己,这本身,就值得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