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清陶全固态电池冲500Wh/kg,2027年量产,宁德要被甩?

最近新能源圈炸穿了!2026年7月电池“不起火、不爆炸”新国标就要落地,清陶能源突然官宣:全固态电池已送样测试,实验室样

最近新能源圈炸穿了!2026年7月电池“不起火、不爆炸”新国标就要落地,清陶能源突然官宣:全固态电池已送样测试,实验室样品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2025年底首条量产线完工,2027年成都基地就能批量交付。网友直接沸腾:“充电10分钟跑1000公里的时代来了!液态电池要被淘汰,宁德时代都得慌,冬天续航腰斩的日子终于要结束了”。

“以前半固态吹续航破千,实际开空调只剩700公里,全固态真能来真的?”新能源车主群里吵翻了。有人吐槽“换块液态电池要6万,撞一下就怕起火”,如今网传清陶这款不仅穿刺、挤压零燃爆,行业博主算过账“电池成本比现款降30%,车企单车利润能多赚两万”,甚至说“宁德的凝聚态电池就是过渡货,根本比不过”。

但扒完官方数据和行业报告才发现,这些说法水分着实不小。首先“续航破千”得打对折:送样测试的电池单体能量密度是480Wh/kg,实验室样品才到500Wh/kg,而集成到电池包后,受散热、结构件影响,系统级能量密度会降至380-420Wh/kg。搭配80kWh电池包的车型,实际续航约900-1000公里——虽比现款液态电池提升30%,但绝非“随便开都破千”,极端低温天续航仍会缩水15%左右。

其次“甩宁德几条街”纯属误解:宁德时代的凝聚态电池能量密度早已达500Wh/kg,2025年固态电解质量产良率已突破90%,2027年450Wh/kg的车用版本就要量产。二者根本不是“替代关系”:清陶走的是“零液态电解液”的全固态路线,目前还在送样阶段;宁德则是“半固态过渡”的凝聚态路线,安全性和量产成熟度已通过航空场景验证,属于不同技术路线的并行突破,谈不上“谁碾压谁”。

更关键的是“2027年量产”藏着门道:清陶规划2027年批量交付的是第三代全固态电池,但其首条全固态产线(上汽合作)要到2025年底才完工,初期产能仅0.5GWh,主要用于智己车型的样车测试。所谓“成都基地量产”,实际是二期15GWh产线主攻半固态电池,全固态产能占比不足10%,大规模装车至少要等到2029年。网传“成本降30%”更是离谱,当前全固态电芯成本约1元/Wh,是液态电池的1.5倍,即便到2027年,成本也仅能降至0.8元/Wh,仍比液态电池高50%。

不过清陶的技术突破确实够硬核。此次送样的全固态电池用氧化物-卤化物复合电解质替代了传统电解液,界面阻抗压至3Ω·cm,穿刺测试中完全无燃烧、无爆炸,完美适配2026年新国标的安全要求。480Wh/kg的单体密度不仅刷新国内纪录,还通过了-20℃低温测试,容量保持率达85%,北方车主冬季续航焦虑能真的缓解。

产能布局也显真章:除了上海嘉定的全固态产线,清陶成都西南产业基地二期已启动,总规划产能达15GWh,昆山基地更是早早就为固态电池配套了陶瓷隔膜产能。目前已和上汽敲定绑定,智己品牌2027年的高端车型已明确搭载,实测样车市区续航达890公里,充电15分钟能补能600公里,性能比现款液态电池提升40%。

理性来看,清陶全固态电池虽没到“颠覆行业”的噱头程度,但无疑踩准了新国标节点,是国内全固态电池产业化的关键一步。2027年量产后,能实实在在破解高端电动车“安全差、低温弱”的痛点。国产电池的进步从不是靠炒作碾压,而是清陶攻全固态、宁德守凝聚态的技术比拼,这才真正让电动车替代燃油车的目标越来越近。

评论列表

天空
天空 4
2025-10-10 17:21
看了一下,得出结论一公斤铁比一公斤水重30%
车前
车前 1
2025-10-10 18:21
10分钟一千公里,大概就是10分钟150度电,就是一小时900度电,大概就是一支充电枪900千瓦的功率,能抵得上一个两百户村的变压器的功率了。
用户18xxx35
用户18xxx35 1
2025-10-10 19:23
破千公里的固态电池总容量难道和液态电池总容量不一样,我觉得是相同体积或相同重量下的电池续航里程破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