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从静音棉轮辋到数字轮胎,吉利工程师腊梅车轮开发创新纪实

2000 年,全球 271 条生命因轮胎故障消逝的数据,像一颗钉子扎进了宁波工程师腊梅心里。“所有研发都要给生命安全让路
2000 年,全球 271 条生命因轮胎故障消逝的数据,像一颗钉子扎进了宁波工程师腊梅心里。“所有研发都要给生命安全让路”,这句当时在笔记本上写下的话,成了她此后二十多年扎根轮胎研发的初心。如今身为吉利中央研究院车轮开发专家的她,用静音棉轮辋和数字轮胎两项技术,把轮胎从 “看不见隐患的黑匣子”,变成了守护出行的 “智能卫士”。

轮胎是车辆与路面的接触点,却要同时应对承载、风阻、舒适性的 “性能三角矛盾”—— 这在行业里曾是 “黑屋子里找门” 的难题。腊梅的突破口,选在了豪华车专属的静音技术上。“不能让安静只属于少数人”,她带着团队跳出 “只改轮胎” 的惯性思维,琢磨出 “让轮辋带静音棉” 的主意。可新问题来了:贴棉用的进口胶水每平方米要 1.2 万元,成本根本降不下来。

为了 “豪华平权”,团队决定自己研胶。胶水有十几种组分,配比得从 10 份到 90 份反复试。近三年里,失败的样本堆了半间实验室,没人想过放弃。直到某次调试后,胶的附着力和耐候性终于达标,成本还降到了进口货的 15%。现在,吉利多款车型都用了这项技术,50 多万车主不用多花钱,就能享受到豪华车级别的静谧感。

“比静音更重要的是安全平权”,腊梅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她眼里,百年历史的轮胎还有大革新空间 —— 能不能让它主动 “说话”,提前预警风险?这就有了数字轮胎的研发。这场仗更难:不仅要设计整套数据传输系统,还得攻克传感器芯片国产化的难关 —— 要是依赖进口,不仅成本高,技术落地也会受制约。

五年里,团队改了几十版技术方案,终于做出国际领先的数字轮胎:它能实时传车辆动态数据,给安全系统当 “眼睛”,再也不用等轮胎出问题才发现。目前,这套技术正在加速量产,很快会有更多车主用上 “能预警的轮胎”。

“不管是静音轮辋还是数字轮胎,都是把用户需求变成技术方向。” 腊梅的话很实在。从当年在 “黑屋子” 里摸索,到如今在技术上领跑,她的研发路,不只是一个工程师的坚守 —— 更藏着中国汽车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密码:用自主创新把技术做暖,让每个普通人都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