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国AI云“领头羊”:市场份额超过三分之一,加码投资3800亿元

人工智能无疑是近几年最火的科技话题之一,诞生出ChatGPT、DeepSeek、Kimi、智谱清言、通义千问、豆包等AI

人工智能无疑是近几年最火的科技话题之一,诞生出ChatGPT、DeepSeek、Kimi、智谱清言、通义千问、豆包等AI工具,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不仅重塑信息获取与知识生产的路径,也让“人机协作”从概念走向日常。

云计算服务商是这场人工智能浪潮的重要推手,如果没有他们提供的算力支撑,再聪明的AI也只能待在实验室里。根据知名调研机构Omdia发布的报告显示,得益于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蓬勃发展,2025年上半年中国AI云市场规模达到223亿元,预计全年将达到518亿元,较去年的208.3亿元增长约1.5倍。预计到2030年将达193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高达26.8%。

阿里云排在首位,市场份额达到35.8%,超过第2-4名总和。【注:统计口径覆盖AI 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以GPU、AI专用芯片等为算力支撑的基础设施)、AI PaaS(平台即服务)、AI MaaS(模型即服务)这三个主要市场】

公开资料显示:阿里云是中国云计算市场的拓荒者,成立于2009年9月,总部位于杭州,在北京、硅谷等地设有研发中心和运营机构,为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500万客户提供服务,包括中国80%的科技创新企业、65%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3%的境内上市公司。

作为中国最大、亚太第一的云服务商,阿里云今年已在泰国、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及中国北京、上海、杭州等地落地新数据中心,随着10月15日位于迪拜的第二座数据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其全球布局已扩展至29个地域、92个可用区。

凭借深厚的基础设施积累和生态布局,阿里云定位为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全面升级从服务器到计算、存储、网络、数据处理、模型训练和推理平台的技术架构体系,以配合大模型带来的底层技术栈的变化。

在基础设施层面,提供多种形态的GPU弹性算力、灵骏大规模AI训练集群(CPFS存储系统实现96%的分布式训练加速效率)、智能算力编排调度的容器服务等。在开发平台层面,提供人工智能平台PAI(Platform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大数据计算MaxCompute、推理服务EAS等服务,覆盖主流人工智能框架,可实现模型训练、数据处理和模型部署。在大模型服务层面,阿里云百炼对外提供通义系列、DeepSeek、Llama等开源大模型的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模型微调及AI应用开发等服务。

阿里云自主研发的大语言模型通义千问(Qwen),已成为全球第一开源模型。截至目前,已开源300余个模型,覆盖不同大小的“全尺寸”及LLM、编程、图像、语音、视频等“全模态”,全球下载量突破6亿次,全球开发者基于千问模型衍生开发超17万个模型。超100万家客户接入,根据沙利文报告显示,阿里通义是中国企业选择最多的模型。

最新发布的旗舰模型Qwen3-Max,预训练数据量达到36T tokens,总参数超过1万亿,拥有极强的Coding编程能力和Agent工具调用能力,性能超过OpenAI GPT5、Anthropic Claude Opus 4等。

今年2月份,阿里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吴泳铭宣布,未来三年投入至少3800亿元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在9月24日举行的2025云栖大会上,他表示计划追加更大投入,和2022年相比,2032年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将提升10倍。

根据阿里2026财年第一财季(自然年2025年第二季度)报告显示,云智能集团(包括阿里云、钉钉和其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6%至333.98亿元,增速创三年新高,其中,AI相关收入连续八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经调整EBITA利润为29.54亿元,同比增长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