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焦炉到世界最大焦炉:技术跨越式发展
“未涉足这个行业时候,原来焦化都是那种土焦炉。”郭厂长回忆道。2000年以前,中国的焦化行业还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
而如今,“现在甚至我昨天看还有8米63的,那是世界上最大的焦炉了,产量就高得多了”。
他亲历了中国焦化设备从小到大的全过程:“最早有3米2的、4米3的,到后面5米5的,原来我们设计是顶装,到现在越来越大型化。”这种技术变革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大,更是整个产业升级的缩影。

行业变迁:从粗放到规范
在郭厂长眼中,二十多年来最大的变化是安全环保体系的完善。“当时安全、环保往往没有现在这么健全和完善。现在已经不一样了,”他感慨道,“国家制定了安全生产法等各种规章制度,越来越健全。”
他特别提到监管队伍的专业化提升:“如今,无论是专业院校培养的人才,还是安全监管部门的专家,都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
环保监测手段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都是在线检测,数据传送,随时哪个不达标,直接报警。”郭厂长以污水处理为例:“03年我们搞生化污水处理,只要达到国家三级排放标准就可以排放,现在已经达到了零排放。”
产能过剩下的行业困境与转型之路
面对当前行业产能过剩的困境,郭厂长有着清醒的认识:“中国现在哪方面都过剩,不仅是焦化,其他行业包括钢铁产能都过剩。”他指出,房地产衰退后,钢铁需求减少,焦炭用量也随之下降,形成连锁反应。
“未来焦化企业要么找突破点,要么减少产能、裁员。”他坦言转型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山西这样的煤炭重化工基地,很多企业家都是从传统行业起家,“要转型往哪个方面转,还需要细致深入研究”。
他认为产业链延伸是重要方向:“未来焦炭可能成为附属产品,向下游化工产品延伸,每一个环节都有附加值。”

给年轻人的建议:不要眼高手低
对于当下年轻人频繁换工作的现象,他坦言:“现在年轻人比较浮躁,说是换赛道。”他建议毕业生“不要眼高手低,其实都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
“我们刚进厂,啥都干,从苦力活开始干,一个月挣300块钱,没有叫苦叫累的。”他认为,经历和阅历是最大的财富,“人是动物,你就得动,不动身体也吃不消。”

结语
采访最后,郭厂长表达了他的愿望:“希望国家未来越来越好,年轻人下一代越来越好,我们的企业也越来越好,更希望自己也越来越好。”二十六载坚守,见证了中国焦化行业从粗放到精细的发展历程。他的故事,或许正是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朴实、坚韧,却充满力量。

小黄人工业互联是国内领先的工业技术服务平台,为工业企业提供全产业链综合赋能服务。
技术服务平台:找专家、找资料、找答案。
灵活用工结算:合规有效的解决企业公到个人结算问题;
技术尽职调查:为工业技术、制造等行业提供研究报告、投前技术调查、投后管理等。
企业赋能:市场推广、专家服务、技术咨询。
鲁班大模型:基于大模型和专家的解决方案,打造全新一代知识增强大语言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