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实验室条件好不好?支撑学生发表论文,走向名校!

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下,人工智能、新能源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突破正深刻重塑世界发展格局,国际竞争的核心愈发聚焦于具有原创

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下,人工智能、新能源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突破正深刻重塑世界发展格局,国际竞争的核心愈发聚焦于具有原创能力的高质量人才。无论是国家技术攻坚还是企业创新突破,都迫切需要能在实验室中探索未知、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科研生力军,这也让高校的科研平台与实验室条件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载体。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在择校时,除了关注学科专业实力,更会仔细考量学校是否能提供足够先进的科研设施——毕竟,对于有志于科研的学子而言,一间配备高精尖设备的实验室,往往是迈向创新之路的第一块基石。在这一点上,像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这样的中外合作办学大学,为学生提供了与国际前沿接轨的实验环境。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之所以能在科研资源与环境上展现出突出优势,核心在于其 “站在两所高校肩膀上”的先天基因——通过中外双方优质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既嫁接了海外合作院校的科研传统与全球网络,又依托本土高校的在地资源,形成了“1+1>2”的资源聚合效应。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实践,正是这种模式的生动注解。作为以色列理工学院官方认可的中国校区,广以完全享受这所世界顶尖理工科名校的资源,为了匹配其理工科研究型中外合办大学的特色,广以在实验室建设上投入显著。目前已建成102间大型教学与科研实验室,用于购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资金约3.8亿元,生均投入超过25万元,这一数字是国家部颁标准的50倍以上。

更为难得的是,这些包含冷冻电子显微镜、聚焦离子/电子双束系统等在内的高精尖设备,并非只对研究生或科研团队开放,而是全部面向本科学生,让他们从入学起就能接触到行业内的先进工具。实验课程采用小班教学模式,由专门的实验导师带领开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操作指导;高年级学生还可申请加入科研项目组,深度参与实际课题研究,甚至有机会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身份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

这样的科研环境,切实为本科生的学术成长提供了土壤。迄今为止,共有超过200名本科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或完成了近100项科研课题,多名本科生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在国际期刊发表研究论文。

举例来看,近期生物技术与食品工程专业2020级毕业生莫凡和2019级毕业生林毅涵,在国际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顶级期刊《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R》(影响因子31.6)发表综述论文,系统综述了离子水凝胶基可穿戴传感器在长效健康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2022级化学工程专业的李乐祺和叶辛元,就在导师指导下以第一作者身份在TOP学术期刊《Small》发表了关于水凝胶在无线电生理监测中的应用研究;2021级的方艺锜、曾宪乐、范荣予和陈柱安则合作在《物理教师》发表论文,为经典的最速落径问题提供了基于直线的简化解决方案。

更早入学的学生中,2020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虞永昕大二时加入课题组,从基础的数据处理学起,两年后已能协助指导师弟师妹,其参与的分子电子学研究成果发表于《Langmuir》;2019级化学工程专业的黎依彤凭借本科阶段的科研经历,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等多所顶尖高校的直博全奖录取,她曾提到,广以的老师会尽全力支持学生的研究想法,让她能心无旁骛地探索家乡赤潮治理相关课题。

此外,2017级的徐小萌则在本科期间加入课题组,毕业后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发表论文,并获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录取,她指出正是广以为她提供了自由探索的广阔空间,让她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不同的课题组,也能前往“大咖云集”的学术会议上发表成果,因此锻炼了科研能力,从而走向世界名校。

这些学生的成长轨迹,清晰地展现了广以科研资源与人才培养的结合效应:先进的实验室设备提供了硬件支撑,开放的参与机制让本科生能尽早介入科研实践,而导师的悉心指导则为他们扫清了入门障碍。在这里,科研并非遥不可及的学术殿堂,而是融入日常学习的实践过程,从大一的基础实验课到高年级的课题研究,学生在与仪器设备、科研问题的不断碰撞中,逐渐培养出批判性思维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或许正是广以科研环境最珍贵的价值所在。关注“高考志愿说”,获取更多关于大学的原创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