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学历贬值卷不动了:11万人应聘9000个岗位,只要我够优秀,肯定能找到好工作!哪怕只是个本科!

黑龙江某招聘会的电子屏上,“11 万人应聘 9000 岗位” 的红色数字刺眼地闪烁着,队伍中既有手持名校硕士文凭的焦虑面

黑龙江某招聘会的电子屏上,“11 万人应聘 9000 岗位” 的红色数字刺眼地闪烁着,队伍中既有手持名校硕士文凭的焦虑面孔,也有本科毕业生紧握简历的坚定眼神。与此同时,华东理工大学本科生吴袈铭凭借扎实的编程能力和项目经验,成功签约字节跳动的消息在就业论坛悄然走红。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场景,恰恰勾勒出当下就业市场的真实图景:学历贬值的浪潮中,“卷不动” 的年轻人正在重新发现 —— 当文凭的光环褪色,真正的 “优秀” 反而能穿越就业寒冬,哪怕只是个本科。

图片来自网络

文凭泡沫:从敲门砖到筛选筛子的异化

2025 年的就业数据透着刺骨的寒意:全国 1222 万毕业生中,普通本硕就业率仅 33.2%,较上年暴跌 17 个百分点;更颠覆认知的是,普通本科就业率(43.0%)已低于专科院校(58.2%),C9 高校 77.5% 的本科生选择深造,直接就业率仅 22.5%。这种 “学历越高就业率越低” 的倒挂现象,暴露出学历通胀已到临界点 —— 当硕士文凭批量生产,博士竞聘街道办岗位,学历作为 “能力信号” 的功能正在失效,沦为企业降低筛选成本的 “惰性工具”。

河南胖东来超市的招聘争议颇具象征意义:保安、保洁岗位要求 “本科及以上学历,25 周岁以下”,引发公众对就业歧视的质疑。根据《保安服务管理条例》,保安岗位最低学历要求仅为初中,这种 “学历超标” 的招聘本质上是用文凭做 “懒人筛子”。布迪厄笔下象征阶层优势的 “文化资本”,在此异化为就业市场的 “排除性机制”—— 当企业懒得考察实际能力,便用学历门槛一刀切,既造成人才浪费,又加剧 “唯学历论” 的恶性循环。

更值得警惕的是 “学历军备竞赛” 的荒诞后果。日本 “冰河期世代” 的教训显示,过度教育扩张会导致 “文凭通货膨胀”:1990 年代日本硕士数量翻倍后,企业发现高学历者未必具备相应能力,反而因期望薪资过高而更难就业。如今中国面临相似困境,C9 高校本科生扎堆深造的背后,是 “怕本科竞争力不足” 的集体焦虑,却鲜有人意识到:当大多数人都选择 “卷学历” 时,学历的区分度早已稀释,不如转身锻造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

能力重构:优秀者的反内卷生存逻辑

在学历信号失效的就业市场,真正的 “优秀” 正在被重新定义。华东理工大学本科生吴袈铭的求职经历颇具启示性:他没有盲目考研,而是通过 CIC 计算机信息交流协会的跨学科实践锻炼技术视野,在华兴源创实习时独立开发通信协议工具提升测试效率 30%,在凡尔康参与大模型优化使项目周期缩短 20%。这些量化的能力证明,比任何文凭都更有说服力,最终助他在竞争激烈的秋招中脱颖而出。

吴袈铭的故事印证了 “能力溢价” 的存在 —— 在 AI 训练师岗位供需比 0.13(10 个岗位抢 1 人)、智能制造岗位空缺率 35% 的市场,具备真才实学的本科生完全能找到高价值岗位。这揭示出就业市场的撕裂真相:传统岗位 “65:1” 的惨烈竞争与新兴领域 “人才荒” 并存,问题不在于学历高低,而在于能力是否与市场需求匹配。那些抱怨 “本科找不到好工作” 的人,往往混淆了 “学历不足” 与 “能力不足” 的本质区别。

从社会学视角看,这是 “信号理论” 的现实演绎:当学历信号因过度供给而失真时,雇主会自动寻找新的信号机制。互联网大厂的招聘演变最具代表性 —— 早期看重 “985/211” 标签,如今更关注 GitHub 项目贡献、技术博客质量、实习项目成果;传统企业也开始引入 “技能测试前置”,某制造企业人力资源总监透露:“我们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同套笔试题,最终录用的本科生往往实操分数更高。” 这种转变说明,就业市场正在进行 “去泡沫化” 调整,能力终将取代文凭成为核心评价标准。

图片来自网络

突围路径:本科生的反卷生存策略

在学历贬值时代,本科生的突围需要建立 “能力本位” 的成长逻辑,而非陷入 “没有硕士文凭就不行” 的认知陷阱。吴袈铭的 “广撒网 + 深复盘” 策略值得借鉴:通过多行业面试积累经验,用 “岗位能力画像 — 个人优势匹配” 的逻辑优化简历,将实习成果量化为 “提升效率 30%”“缩短周期 20%” 等具体价值。这种 “用数据证明能力” 的做法,精准击中了雇主的核心需求 —— 企业招聘本质上是 “购买价值”,而非 “收藏文凭”。

行业选择的 “田忌赛马” 策略同样关键。2025 年数据显示,AI 工程师平均年薪 69.6 万(全行业 2.5 倍),而传统 Web 开发岗 40 人抢 1 个职位。在新兴领域,学历门槛相对灵活,能力更受重视:某自动驾驶公司 HR 表示,“我们宁愿要能独立调参的本科生,也不要只会理论的硕士”。这提示本科生应避开 “学历内卷重灾区”,选择那些技术迭代快、更看重实战经验的行业,在 “存量竞争” 中找到 “增量机会”。

职业规划的 “动态调整” 能力比文凭更重要。吴袈铭通过软件开发、大模型等方向的实习探索,结合反馈精准锁定测试类、开发类岗位。这种 “在实践中定位” 的智慧,正是应对就业不确定性的法宝。社会学的 “社会资本” 理论在此同样适用 —— 参加行业论坛、加入技术社群、维系实习导师关系等 “弱连接”,往往能带来比文凭更有效的就业机会。当学历不再是硬通货,这些 “能力证明 + 社会网络” 的组合拳,才是本科生的生存利器。

重构评价:从 “学历崇拜” 到 “能力社会” 的转型

破解学历内卷的困局,需要社会层面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启示在于:通过法律强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让学生在毕业前就积累足够实践经验,用 “技能认证” 替代 “学历筛选”。中国正在推进的职业教育改革也应借鉴这一思路,建立 “学历证书 +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的双认证体系,让不同教育路径都能通向成功。

企业需要走出 “学历迷信” 的舒适区。胖东来 “本科保安” 式的招聘不仅涉嫌就业歧视,更暴露了人才评价的懒惰。真正的招聘创新应像山东某合作社那样 —— 不看草莓大小看口感,不用膨大剂反而卖出高价。企业若能建立岗位能力模型,用技能测试、情景模拟等科学方法选拔人才,既能找到真正合适的员工,也能推动社会评价体系的进步。

对个体而言,打破 “唯学历论” 的桎梏需要勇气与智慧。就像买菜不必执着 “完美品相”,就业也不应困于文凭标签。那些表面有斑点的土豆可能更粉糯,没有名校光环的本科生未必不优秀。当社会开始认可 “带点瑕疵的真实能力”,当年轻人相信 “提升自我比内卷学历更重要”,我们才能真正走出学历贬值的困境。

黑龙江招聘会的拥挤人潮与吴袈铭的成功案例,其实讲述着同一个真理:就业市场的寒冬里,真正的 “优秀” 从来不是名校文凭的附属品,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持续学习的毅力和清晰的自我认知。当越来越多本科生用实力证明 “我能创造价值”,学历内卷的冰层终将消融 —— 因为决定你能否找到好工作的,从来不是学历的高低,而是你是否真的足够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