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寻根“最早的中国”:探访临汾尧庙的“华夏文明基因库”——一份给历史迷与文化朝圣者的深度攻略

“晨光里,‘尧都’二字的匾额被染成金色,广运殿的飞檐下,孩童们跟着讲解员念‘陶唐遗风’,老人们捧着香烛,在尧井亭前默诵‘

“晨光里,‘尧都’二字的匾额被染成金色,广运殿的飞檐下,孩童们跟着讲解员念‘陶唐遗风’,老人们捧着香烛,在尧井亭前默诵‘饮水思源’……”站在尧庙中轴线上,看着青石板路上络绎不绝的人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驽感叹,“这里不是普通的庙宇,是中华文明‘何以中国’的精神原乡。”

作为“华夏第一都”临汾的核心文化地标,尧庙自公元前2377年尧帝建都平阳(今临汾)起,便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圣王政治”“德治天下”的最初想象。这座历代帝王御祭、民间供奉的“先祖祠堂”,现存建筑虽多为清代重建,却完整保留了从尧帝“陶唐”时代延续至今的祭祀传统,2024年清明假期,这个距太原260公里、郑州300公里的“最早中国纪念馆”,日均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其中40%为历史文化研学团,30%为寻根问祖的海外华人,更有不少父母带着孩子专程“补上中华文明第一课”。

“尧庙的魅力,在于它把‘传说’变成了可触摸的‘文明密码’。”临汾市文旅局局长李青介绍,庙内“尧典壁”用428幅浮雕讲述尧帝“协和万邦”“敬授民时”的功绩;“尧井亭”里的古井传为尧帝亲手开凿,至今清泉不涸;广运殿内尧帝坐像前的“诽谤木”,则是中国最早的“意见箱”雏形。“来这里,不是看‘老房子’,是看我们文明最初的模样。”

文明根脉:从“陶唐之都”到“万世师表”

尧庙的故事,始于一场“为文明立碑”的传承。

传说中,尧帝姓伊祁,名放勋,号陶唐氏,公元前2377年定都平阳(今临汾),在此制定历法、推广农耕、设立诽谤木、推行禅让,开创了“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公元前200年,汉武帝北巡至此,首建尧庙;此后唐、宋、元、明、清历代均有修缮,现存建筑以清代康熙年间重建为主,占地5.3万平方米,沿中轴线分布山门、五凤楼、广运殿、寝宫等,与附近的尧陵、尧都古镇共同构成“尧文化核心区”。

如今漫步庙内,最震撼的是“一步一典故”的文化密度:

五凤楼:华夏“和谐”的最初注脚:高23米的明代楼阁,因尧帝“协和万邦”得名,楼内藻井绘“百鸟朝凤”,梁枋雕“五伦图”(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凤’象征部落联盟的和谐,这是尧帝‘和合’思想的建筑表达。”何驽指着楼内“明万历御碑”说,“碑文记载,这里曾是各州部落首领朝见尧帝的‘议事厅’。”

广运殿:圣王的“办公现场”:庙内核心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取“九五之尊”之意。殿内尧帝坐像高5米,冕旒垂肩,手持玉圭,两侧立羲和(掌历法)、大禹(治水)、后稷(农耕)等七位贤臣。“特别的是这根‘诽谤木’——高约4米,顶部雕龙,实为木牌,尧帝立于此,让百姓书写谏言。”讲解员小杨说,“这比‘谏鼓’早了近千年,是中国民主政治的萌芽。”

尧典壁:刻在石头上的“文明教科书”:全长300米的浮雕墙,以《尚书·尧典》为蓝本,从“陶唐肇迹”到“禅让九州”,128组场景还原了尧帝一生功绩。最动人的是“敬授民时”片段:尧帝命羲和观测星象,制定“二分二至”,农夫扶犁、妇孺采桑,连田埂上的稻穗都清晰可辨。“这不是艺术创作,是根据陶寺遗址出土的观象台、碳化粟米复原的‘最早农耕图’。”临汾博物馆研究员王芳说。

行前指南:如何“对话”华夏始祖

尧庙位于临汾市尧都区鼓楼西街,与华门、尧都古镇相邻,适合与洪洞大槐树、苏三监狱、壶口瀑布组成“根祖文化+自然奇观”线路。

交通与入院

公共交通:

太原出发:乘高铁至临汾西站(2小时,票价90元),转乘13路公交至“尧庙”站(15分钟,票价2元);或乘长途汽车至临汾汽车站(3小时,票价60元),打车至尧庙(起步价6元)。

西安出发:乘高铁至临汾西站(2.5小时,票价120元),转乘13路公交;或自驾(3.5小时,走京昆高速)。

门票与开放时间:

全价票50元(含山门、五凤楼、广运殿、尧典壁、尧井亭);60岁以上老人、学生半价;1.2米以下儿童免票。需通过“临汾尧庙”公众号预约(每日限流8000人次);开放时间8:00-18:00(17:30停止入场,全年无休,清明、冬至等祭祀日延长至19:00)。

服务与设施

导览服务:提供人工讲解(中文30元/场,10人内;英文50元/场)、电子导览器租赁(20元/台,含“尧帝生平+建筑彩蛋”);微信小程序“尧庙寻根”(免费,扫码听“每块浮雕的故事”,含AR复原陶寺观象台)。

文化体验:设有“古礼研习堂”(穿汉服学“揖礼”“投壶”,模拟“尧帝祭天”仪式,30元/人);“陶寺陶艺工坊”(体验制陶,复刻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纹陶盘”,作品可带走);“尧典诵读角”(每日10:00、15:00,亲子共读《尚书·尧典》选段)。

餐饮与购物:庙内“尧都茶社”提供杏仁茶、平遥牛肉饼;出口处“文明印记”文创店售卖尧帝卡通形象书签、陶寺观象台模型、“诽谤木”钥匙扣。

深度玩法:三条路线,解码“最早的中国”1. 文明探源线:从传说到实证(推荐时长:3-4小时)

路线:山门(看“尧都”匾额)→五凤楼(听“协和万邦”故事)→尧典壁(细品浮雕)→广运殿(拜尧帝,看“诽谤木”)→尧井亭(尝井水,听“击壤歌”传说)→寝宫(了解尧帝家庭)。

亮点:

尧典壁“隐藏细节”:浮雕中“大禹治水”场景,工匠特意在禹的草鞋上刻了“平阳”二字——这是临汾作为“禹都”的间接证据。“陶寺遗址出土的龙纹陶盘,与壁雕龙纹一模一样!”王芳说。

尧井的“活态传承”:井深约10米,泉水清冽,景区每日取井水供游客品尝。78岁的守井人张大爷说:“我爷爷的爷爷就在这儿守井,老辈人说,喝了尧井水,能记起老祖宗的事儿。”

2. 亲子研学线:给孩子的“文明启蒙课”(推荐时长:半天)

路线:古礼研习堂(穿汉服学揖礼)→陶艺工坊(做陶盘画龙纹)→尧典诵读角(读“克明俊德”)→广运殿(玩“寻找贤臣”拼图游戏)。

亮点:

“小尧帝”体验:古礼堂设“模拟禅让”活动,孩子穿龙袍坐上“帝位”,学习“选贤任能”的道理。“我家娃当完‘小尧帝’,回家主动帮同学捡铅笔,说要‘像尧帝一样仁爱’。”太原妈妈李女士说。

陶盘彩绘:画出“最早的中国龙”:工坊提供仿陶寺龙纹模板,孩子用矿物颜料填色,完成后盖“尧庙研学章”。“老师说,这龙是咱们中国人的‘精神图腾’,原来从尧帝那时候就有了!”8岁的小宇举着自己的陶盘兴奋地说。

3. 摄影创作线:捕捉“根祖文化”的庄严与温度(推荐时长:全天)

最佳机位:

晨光中的五凤楼:夏季6:30,第一缕阳光掠过楼脊,檐角铜铃轻响,适合拍“紫气东来”的意境照。

尧典壁的“光影故事”:上午10点,阳光透过槐树洒在浮雕上,“敬授民时”片段的农夫影子与浮雕重叠,宛如古今对话。

黄昏的尧井亭:夕阳把井水染成金色,守井人摇着辘轳打水,老人蹲在石凳上闲聊,烟火气与历史感交织。

文化传承:为什么说尧庙是“中国人的精神原乡”?

“很多遗址只剩碎片,尧庙却把‘文明’变成了可参与的仪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指出,庙内“诽谤木”“尧典壁”“陶寺陶艺”等设计,本质上是将抽象的“德治”“和合”转化为具体的文化体验。“它不仅纪念尧帝,更在告诉现代人:我们的文明,从一开始就关注民生、重视民意、追求和谐。”

如今,尧庙不仅是旅游景区,更成为“全球华人寻根圣地”:每年冬至,海外华人代表齐聚广运殿,举行“尧帝祭祀大典”;临汾本地学校开设“尧文化校本课”,孩子从小学习“陶唐遗风”;景区与高校合作,用数字技术复原尧帝时期的平阳城,让游客“穿越”看古人生活。“尧庙的意义,是让我们知道‘从哪儿来’,才能更清楚‘往哪儿去’。”李青说。

温馨提示:做有“敬畏心”的“文明访客”

最佳游览时间:春秋两季(4-5月槐花飘香,9-10月秋高气爽);夏季避开正午(庙内古建遮阴少,备防晒帽);冬季需穿防滑鞋(青砖地面遇雪易滑)。

参观礼仪:禁止触摸尧典壁浮雕(石灰岩材质易损);在广运殿内保持安静(模拟古代祭祀氛围);品尝井水后勿将杂物投入井中(守井人每日清淤维护)。

延伸体验:游览后可前往尧陵(距尧庙15分钟车程),祭拜尧帝陵寝;或到尧都古镇(紧邻尧庙),体验威风锣鼓、平阳木版年画等非遗项目。

游客说:“在这里,我找到了‘中国人’的答案”

“带孩子来之前,他总问‘我们从哪儿来’。在尧典壁看到‘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说‘原来老祖宗早就教我们怎么生活了’。”山东爸爸陈先生翻着孩子的绘画本,上面歪歪扭扭画着尧帝和大禹,“这趟没白来,他终于懂了‘根’是什么。”

结语

尧庙不大,小到从山门走到寝宫只需15分钟;尧庙又很大,大到装得下“协和万邦”的政治理想,装得下“敬授民时”的科学探索,装得下一个民族对“文明源头”的永恒追寻。

当你触摸尧典壁的浮雕,当你喝一口尧井的清泉,当你看孩子穿着汉服学揖礼——你会懂得,所谓“寻根”,从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确认我们从哪里出发,又将带着怎样的精神基因走向未来。

下一次来山西,别只看云冈、平遥。来尧庙吧,站在“最早的中国”土地上,听一听尧帝的“治国箴言”,摸一摸文明的温度,你会看见,我们的根,原来这么深、这么暖。

(注:部分古建内部因保护需要限制参观,具体以景区公告为准;汉服租赁需押金200元,归还时退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