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家庭情绪的处理方法决定了家庭沟通模式

上周末在游乐场,我亲眼目睹了一场"家庭情绪灾难",妈妈因为孩子不肯回家,从低声哄劝到厉声呵斥,爸爸在旁边不耐烦地刷手机,

上周末在游乐场,我亲眼目睹了一场"家庭情绪灾难",妈妈因为孩子不肯回家,从低声哄劝到厉声呵斥,爸爸在旁边不耐烦地刷手机,最后三个人像被施了定身法,僵持在旋转木马旁。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三年前的自己,不也是这样把家里变成了"情绪角斗场"吗?

我从小在"必须懂事"的教育里长大。记得12岁那年,我不小心打碎了爷爷最爱的茶壶,妈妈一边收拾碎片一边说"你怎么总是这么不小心",爸爸在旁边叹气"这孩子就是毛躁",爷爷摆摆手"算了算了";但所有人的表情都像在说"你又搞砸了"。后来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才发现自己完美复制了这套模式:女儿打翻牛奶时,我脱口而出的竟然也是"你怎么总是这么不小心"。

最严重的一次,女儿把画笔涂满了新买的沙发。我气得浑身发抖,把她关进房间罚站。隔着门板听见她小声哭着说"妈妈不爱我了",那一刻我突然蹲在地上大哭:这不就是小时候那个害怕犯错的我吗?我们家每天都在上演"情绪拔河":我吼她,她哭闹,我更烦躁,她更委屈,最后两败俱伤。

转机出现在一次去老板家做客。她家孩子把果汁洒在了地毯上,我下意识准备看"标准戏码",结果老板娘蹲下来跟孩子说:"看起来你很喜欢这个果汁的颜色?不过地毯可能不太喜欢哦。"然后递给他一块抹布:"我们一起帮地毯洗个澡吧?"我震惊地发现,整个过程没有一句指责,孩子反而主动说"妈妈我下次会小心"。后来跟Boss请教,她轻描淡写地说:"情绪就像打喷嚏,憋着伤身,不如教孩子怎么用纸巾。"这句话点醒了我,我们总想着"控制情绪",却忘了最该学的是"接住情绪"。

回家后我开始研究儿童心理学,才明白孩子的大脑里有个"情绪警报器"(杏仁核),当家长用吼叫"拉响警报"时,孩子的理智脑(前额叶)会完全罢工。就像我家之前那样,每次冲突后女儿要花很久才能平静下来,这就是典型的"情绪脑劫持"现象。

现在的我再也不会因为孩子犯错而焦虑:打碎杯子?"看来这个杯子想和地板做朋友呢,我们一起送它去垃圾桶新家吧。"不肯睡觉?"你的小眼睛是不是还想多看会儿绘本?那我们再读10分钟,然后让它们休息好不好?"最让我感动的是上个月家长会,老师说女儿在同学哭闹时,会轻轻拍对方后背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就像小雨滴落在心里,不过太阳很快就出来啦。"原来父母处理情绪的方式,就是孩子最好的情绪教科书。

如果你家也正上演"情绪拔河",不妨试试这三招。记住,改变从来都不晚——我用了三年时间把"战场"变成"乐园",你或许只需要一个开始的勇气。毕竟,没有天生就会管理情绪的父母,只有愿意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同行者。

(文中方法均来自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具体可参考《全脑教养法》及美国儿童情绪研究中心2024年发布的《家庭情绪环境白皮书》)